• 专访时光网CEO侯凯文:“不计成本”押宝衍生品市场为什么?

    热点聚焦 2016-05-27
    摘要: 钛媒体曾在2016年年初预测,“后产品市场将超越票房”。时光网是最好的例子,其衍生品业务营收从去年商城上线到现在,已经翻了五倍。时光网CEO侯凯文这的确不是一场传统的互联网公司的发布会,LED屏上没有出现排列数据的PPT,也没有技术咖的枯燥宣讲,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经典绘画作品、和电影片段的画面。时光网以衍生品为主题的发布会更像一场多元艺术展。这家从电影分享社区起家的公司,已经在电影市场坚持了10年,从人海战术到大数据分析时代,从社区功能到电商进阶。时光网CEO侯凯文日前接受了钛媒体记者专访,我们聊了聊时光网的转型和电影衍生品市场的崛起。衍生品市场“井喷”侨福芳草地一层,专卖电影IP衍生品的展台上不仅有“大白”、《疯狂动物城》里的各种萌物,还有“钢铁侠”、“魔兽”等硬汉最爱,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是时光网的LOGO。除了时尚商场,在全国万达影院等大院线里也可以看到时光网的货架。这些过去要么出国购买,要么海淘的电影产品,如今已经和我们近在咫尺。这就是时光网自去年宣布开始运营垂直电商后的又一步战略:线下布局(参考钛媒体此前关于时光网转型的深度报道)。同时,时光网目前开发的衍生品已经不局限于手办、公仔等产品,你能看见的是大量融入时尚元素的服装、帽子、背包以及配饰等日常生活类产品。时光网CEO侯凯文告诉钛媒体记者,时光网衍生品业务,从去年商场上线到现在,已经翻了五倍。“这预示着衍生品的市场开始热了,并且也带动了一些广告和品牌业务,所以是相应的一个联动反应,这个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在2016商业科技领域年度预测中曾预言,“后产品市场将超越票房”,时光网的发展似乎正在印证我们的预测。时光网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运作衍生品业务以来,时光网2015年的衍生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倍,今年一季度则更是同比增长了5倍;自主设计的产品数量占据时光网商城产品的30%,销售收入里占70%;B2B电商平台“时光网pro”上线5个月涵盖90%的实名制影院经理用户;目前B端占比30%, C端占70%;线上占80%,线下占20%。2014年开始布局衍生品行业的时光网,就像被幸运之神临幸般的“押对了宝”;但在侯凯文看来,幸运的背后,是长达十年所积累的内功。毫不夸张的说,时光网见证和陪伴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这个平台所赢得的尊重,正是侯凯文对中国电影没有功利心的支持,就像在谈到IP多元发展的时候,他一再强调“为了原创和正版,不惜成本”,这也代表了侯凯文创业的初心。2002年,中国电影票房只有8.6个亿收入;到了2010年,票房收入破100亿;而2015年直接破400亿。中国商业银幕总数达30809块,城市影院6210家。票房收入激增带动了电影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去年开始,以“IP”为核心的电影产业多元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各大影业公司针对IP衍生及周边的布局悄然展开。创业初始,时光网依靠人海战术建立起中国最大的数据库和媒体;2008年,开放电影院信息和放映时间查询功能;2009年打造电影推广功能;2013年开启电影票售卖业务。从时光网成立到2014年之间,时光网一直停留在B2C的商业模式。而直到2015年推出商城,衍生品不仅针对C端,更面向B端开放。这让时光网的盈利模式除了票务、电影推广等业务,迎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以知名衍生品“大白”为例,在《超能陆战队》这部之前并不被看好的迪士尼动画片上映后,获得了大批女性粉丝的追捧,从而带动了衍生品的销售,仅大白手机壳一项的销售就已过万。抵御“山寨”侵略万达院线总经理曾茂军在一份声明中说表示,万达与时光网的合作“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具体而言,即电影衍生产品“从只服务特定用户群,拓展到生活用品领域”。“我的商业计划书,十年来只变过一块儿。”侯凯文说。他不是个技术流,但是在谈及商业发展时一样理性,“时光网每做一件事都是给下一步铺台阶,从电影资讯、社区、媒体、无线、票务、衍生品,我们已经完成了用户体验的闭环。”时光网在新产品的开发商以“慢工”而闻名,仅衍生品一项的开发,就用了3年的筹备时间。但时光网旗下“影时光”设计品牌上线之初,就一气呵成打通了仓储、物流、配送、快递追踪等服务,成为一个“从下单至到货在1-3天内完成”的成熟电商平台。专访时光网CEO侯凯文:“不计成本”押宝衍生品市场为什么?身穿漫威童装的小模特模式固然重要,但支撑平台发展的还是产品本身。衍生品的设计、制作均需要专业的团队,时光网花了3年时间搭建设计团队、工艺团队、生产团队,然后再结合电影上映时间对整个IP进行规划,打通各个环节。这也是为什么时光网能够获得迪士尼、索尼、派拉蒙、华纳兄弟、环球影业和二十世纪福斯全球六大顶级片商的共同授权;也是国内极少售卖好莱坞顶级商业大片正版衍生品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众多院线都要找到时光网进行采购。想要做衍生品,授权门槛是一个现实存在的考验,“海外的IP授权方可不是只看你的资金、用户数量就授权给你的,他们要看你是不是在尊重知识产权,你的平台是不是目标客户群,有没有设计的能力,有没有渠道,对方会有一个综合的考量。”侯凯文说。第一口螃蟹的味道美国电影公司很早就开始依赖电影主题衍生品进行多元化盈利,迪士尼和漫威的IP产品更是经久不衰,一个成功的IP除了票房,还需要衍生品市场的验证。而中国市场迟迟无法打开的症结就是一直难以突破“品质关”。在山寨泛滥的中国电影衍生品市场中,电商平台不乏劣质复制品,尤其含有毒塑料等原材料对孩子们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危害。由于“原创”成本高、利润有限,造成原创衍生品多年无人问津。而为了保障品质,时光网所发布的衍生品中,原创占比大于30%;侯凯文更是用“不计成本”去形容对原材料的品控。就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时光网尚未形成一个“成功的模式”可供复制,而且大多经验来自自身的实践。比如,在合作中团队才知道,一部大电影往往提前一年开始运作衍生品开发,但是超过50%以上的电影,只有三个月时间去筹备,从授权、设计、审核、到生产、上线,时光网做过的最快的案例用了45天。从商场上线至今仅一年,《魔兽》片方授予了时光网全品类设计的权限。从生活用品到数码到玩具家具,整个四大品类的设计,从超过一千多种的设计从中提炼出来三百多种产品,从几块钱的徽章到上千元的手办,从小小的钥匙扣到等比例的角色模型,这应该是仅次于漫威最大的一次衍生品开发项目。侯凯文表示,授权方的信任就是来自于对时光网“原创、正品”的肯定。“这次时光网还负责《魔兽》衍生品示范的设计,就是我们的设计会给到别的开发商手里作为标准。”2015年,王健林与侯凯文的一次约见后,万达购买了时光网20%股份。这一举动曾受到行业的质疑,有电影公司称万达的钱“或许白花了”。今年,当华谊、乐视、阿里、腾讯等影业纷纷进军衍生品行业,万达入股的用意终于浮出水面。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机器人与人类“同床共枕“离我们还有多远?

    热点聚焦 2016-05-27
    可这一切,终究需要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科技的发展,把人类的生活提升到了一个不可想象的空间和地步。而人工智能的进步,则进一步把机器人应用到新的生活环境中。机器人不但是搬运货物的助手、打扫卫生的行家、更是一样可以当做伴侣来走进人类的生活中去。  在很多科幻大片中,我们总可以看到那些与人类并肩作战的故事,甚至当做另一半来走进人类的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走进医院照顾病人是一个趋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科学前进的重要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把人类的工业化进程推到不可卸载的神话当中。受工业革命浪潮的影响,很多国家开始重视科技的发展,甚至不惜投入巨资进行工业革命,而这种工业浪潮所带来的优越性不是时间可以评论长短的。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德国研制的砌墙机器人很先进,各种盖房流程震惊人。本文作者辛东方在一次智能化课题研究中,集中整理了一下德国有关人工智能方面的最新成果。确实科技可以带来实质性的变革,而这种智能化应用在生活中,对人类的帮助则无法想象。在医用机器人领域,有一些比较出名的医院,都适当增加了一些照顾病人的机器人,则大大提高了医院护士照顾病人的效率。国外的一些医院已经出现了医用机器人照顾病人的案例,至于国内没有仔细调查,目前还不太清楚。不过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医用机器人则完全可以走进一般的医院,来帮助医生提高照顾病人的工作效率。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机器人像人类一样有感情吗?智能化发展,科学技术的推动,都把机器人研发摆在一个实质性课题面前。科技发展久了,就会有人提出和人类一样的问题:机器人像人类一样有感情吗?这个话题乍一听起来确实可以把人吓住,不住回过神来仔细想想,倒也没什么!这只不过智能化发展,人类提出的假想罢了。但机器终究是机器人,毕竟机器人是由人类研发而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的。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内最大机器人公司新松公司研发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五大类百余种机器人产品,是全球机器人产品线最全的厂商之一。这是个可喜可贺的消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取,相信机器人的制造技术会越来越先进,让人类真正可以去腾飞。望新松公司在机器人领域可以制造出具有人类感情的机器人,这是人类共同的期盼。可以设想,如果要让机器人有感情,那么机器人身上必须植入感情软件。感情软件人类如果可以制造出来,该是多好的一件美事啊。人类一直在幻想:机器人要有人类一样的感情则是多好,可以为人类所用,而不必生气,想让机器人干嘛就干嘛,多么自由的一件事情。可这一切,终究需要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机器人的可控性技术是否完善和可靠安全是人类从事各种工作离不开的话题,也是做事情之前最令人关注和保障的实质性问题。安全第一,然后才是工作的踏实性话题了。没有安全感的环境里,换做谁都是不可能完成一项工作,或者是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技术进取是提升安全感最重要的科学推动力,是智能化走向健康良好发展轨道的有力保障。虽然科学一直在向前发展,很多智能化的设备应用都已经走进现实生活当中。从遥控的智能飞机、到会跳舞的智能玩玩、搬运仓库货物的机器人、服务于餐厅就餐人员的机器人服务员、舞台上个大明星伴舞的舞蹈机器人以及在医院照顾病人的机器人,都无疑是人工智能发展机器人技术不断取得进展的表现。产品的安全性指标好不好?关于机器人的可控性讨论,更是一个离不开的话题。无论机器人多么智能化,或者是多么先进话,都是人类研发而进行控制实质性操作应用的,而不是机器人控制人类。而最近的新闻报道称,昆山市的很多企业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将会启用机器人代替工人上岗,这是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从工业制造使用机器人的例子也足以说明了,科技的发展则越来越向前,科技发展的结果是利用机器人上岗取代工人,也是技术进步工业领域的实质性话题表现点。人工智能的话题,是最近几年比较热议的话题,世界很多科技强国都在进行机器人的研发。关于机器人的种种猜想,只有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的进步,才有实现的可能性。机器人与人类“同床共枕“科技能让人类提升安全感?这是无数网友共同期盼的愿望和理想,希望科技的进步可以提升人类操作机器人的安全感。让机器人走进人类的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再是一个梦,而是一个切切实实的现实。
  • 中国首款可弯曲智能手机 被赞超越苹果三星

    热点聚焦 2016-05-27
    近日,中国重庆墨希科技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可弯曲智能手机。该款手机既能像普通直立式手机一样,又可弯曲戴在手腕上。产品一经发布,引起外国媒体的密集关注,英国《每日邮报》5月24日就对此进行了报道,并称中国的这家公司产品已经超越苹果和三星。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报道介绍说,这款手机重200克,屏幕5.2寸,屏幕之所以可以弯曲,是因为利用了石墨烯材料。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材料极薄,但韧性极强,断裂强度比最好的钢材还要高200倍。另外,这款手机屏幕采用的是和亚马逊电子阅读器Kindle同样的电子墨水的黑白显示屏幕。关于为何使用黑白显示屏的问题,墨希科技执行副总裁余重胜表示,“目前,黑白手机更容易制造。彩色屏幕的可弯曲智能手机耗电量更高。我们将首先在中国市场销售产品。如果海外市场有需求,我们将考虑进军海外市场。”重庆墨希科技公司将于2016年在中国发售10万部该款手机,每支定价5000元人民币。曼彻斯特大学石墨烯研究员亚拉文?维杰亚拉加范(Aravind Vijayaraghavan)评论道,“如果是生产一支实用的可弯曲手机,那市场的确可观,如果今年就能开卖,我会深深的被震撼,但如果你只是拿一个低分辨率、完全不可靠的黑白屏幕出来,我觉得这里的商业前景不大。”
  • 雕爷:我开始看好小米了

    热点聚焦 2016-05-27
    “华丽转身”——恰恰是很多人看衰小米之时,我这个“米黑”开始唱多小米的理由。放眼望去,手机界除了苹果三星,为下一个赛道IOT做出完整布局的,算来算去,就剩小米。别...说明:《湖畔笔记》刻意流出一篇,为啥?因为这种“预言”型文字,得赶紧放出来,否则过两年出现,大家认为是事后诸葛亮,还有啥意思?在众多唱衰小米的声音中,咱大刀阔斧力挺,多需要勇气啊,哈哈哈哈~~~大家多多珍惜,妥善保存,过两年再来验证。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这次上课第一天晚上,曾鸣教授留了个小组讨论:“谁会是下一家千亿美金的公司?为什么?”好了,这下我们小组算是彻底美国队长第三集了:分裂。中间有人引出,去年湖畔一期也探讨过这个话题,当时争论最激烈的目标是小米,基本上五五开,一半相信一半不信。到了今年,我们小组六个人,谈别的公司时,还有激烈争论,到了小米,那五个家伙居然异口同声,“这个不用讨论了吧?肯定没戏了呀。”嘿嘿,我是那种任何时候都喜欢逆向思考的人啦,我一刹那发现,我可能需要力挺小米。首先说明,历史上我基本算半个米黑,因为我是果粉儿啊!小米手机买过好几个(大部分主流品牌我都买一下试试的),没留下深刻印象,毕竟在大苹果面前,谈论“性价比”至少对我来说,不是个好方向。但我为啥现在一瞬间发现,我可能要挺小米呢?起因很古怪,是当天的下午,我好基友和菜头同学发了篇公众号,提到他在公司上班,突然手机提示他的体重有变化——明明体重秤在家里好吧?他一对比重量(毕竟菜头是个近200斤的胖子,最近刚开始减肥,体重秤报告变130斤时他五味杂陈)和时间点,肯定是保洁阿姨来打扫卫生,顺道称称。这个小事,引发的大问题是:体重秤是智能的了,它开始和手机玩“IOT”了,也就是“物联网”——可能有人要笑了,这也太初级了吧?对的,是初级,但体重秤如果和家里的安全摄像头连呢?就开始提示摄像头要开始录像了,如果摄像发现是菜头女朋友回家呢,就告诉电饭煲可以蒸饭了,只要足够多的家电联在一起,并且得出“新结论”,当然就是物联网。而我当时的震动是,我默默数了数,不知不觉间,我家里居然有不少小米智能设备啦!首先是小米盒子,我看美剧喜欢“养肥了看”,所以一般都是下十几集在移动硬盘,所以需要小米盒子;我躺着看书时,需要把离我两三米外的立式灯打开,而我懒得走,就用小米智能插头,便可用手机掌握开关。第二个智能插头用于电蚊香,设定好晚上几点打开早晨几点关闭,省电、省蚊香液,关键是省事;还有小米体重秤、九号平衡车、安全摄像头,我也都在用……古怪的是,还有一些非智能、不联网的,比如小米电池和充电电池,以及普通插线板,坦白说,我认为都比小米手机做得好——至少在各自领域,那些巧思赢了传统品牌太多。那么重点来了,这些“小东西”累积在一起,难道就值“千亿美金”?估计米黑会说,这雷军难道不是走凡客老路么?杂七杂八什么都做,最终恐怕是凡客下场吧?我恰恰赞美小米的这个思路在于:逻辑是通顺的。虽然听起来体重秤、平衡车、电插头之间有个毛线关系?但其实背后有一条主线:他们都可以被用户拿数据“饲养”,饲养后“自我强大”,而且最终能“串联”在一起。这个先搁置一下,我们先来看,所谓“千亿美金”的基础是啥?我看法当然是“生态”,因为世界上到达千亿美金的公司屈指可数,六七十家,刨掉那些资源型、国有垄断、和全球化几十年的企业,立足一个国家的能成千亿美金的,几乎必然是“生态型企业”,否则无法支撑这种恐怖的市值。那么,到底啥是生态型企业?阿里、腾讯当然是,那京东是不是?唯品会是不是?这时我就先要给出个定义:所谓生态,是能够孵化出“新物种”的地方。如果只是“物种迁徙”,则不能算。简单说,刷单公司,是十年前诞生于淘宝生态的“新物种”,目前也迁徙到京东去搞刷单,但不能证明这个物种之于京东是“新物种”。具体怎么分辨啥才是新物种呢?借用《物演通论》的现成理论——“分化、残化、媾和”——这里面,我看法首要是“残化”,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举例来说,为什么我们认为淘宝是生态?因为在淘宝生态里,诞生了大量的“残化”的物种,比如淘女郎,淘女郎对应的当然是模特,但她们真的是线下意义的模特么?坦白说,99%的淘女郎去当杂志平面模特都不够格,但他们恰恰凭借着“邻家小妹”风格,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当起淘宝卖家的模特,转化率比专业《瑞丽》模特都不差(如果针对某些平民风格衣服不是更强的话),有意思的是,淘女郎离得开淘宝生态么?答案是,恰恰因为她们是“残化”的,离不开。有了残化,就有强化,比如我们看“代运营公司”,表面上,它们对应的是线下代理商,但做的东西又很多不一样,尤其在线上卖货方面,无疑是十分强大的(否则网络时代,为何品牌商不自己做?因为无数品牌商试过,运营效率就是不如代运营)。顺便说一句,花两千万拍卖得到papi酱广告首播的“丽人丽妆”,就是个标准的淘宝代运营公司。然后,这些新物种,开始各种媾和,比如淘女郎和代运营公司的协作,甚至刷单公司和快递公司的苟且……后者虽然是反面例子,但你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繁杂的协作关系中,物种不断诞生,相互依存,生机勃勃。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生态。反观京东,大则大矣,却没有生态的味道。回到小米,为何就有了这种味道呢?一个小证据是,小米售卖的智能小家电中,开始出现“残化”的东西了。比如智能插座,这东西如果不联网、不和手机APP联,就是个废物。另外,小米硬盘版的路由器,如果不用APP管理闲暇时下载电影下连续剧,内置的硬盘起码就白花钱了……这些“残化”的东西,通过“媾和”手段,达成一个结果:就是你开始不断用你的“生活数据”来“饲养”他们了。如果你没听懂这句话的意思,那么请你思考:你如果每天戴小米手环、智能秤称体重、用平衡车,这三者之间的数据一旦打通,会不会得出很多具备了化学反应的新数据、新答案?我估计很多人一定嘲笑说,小米那些东西,比如智能插座,东莞没有一千家也有八百家能山寨好吗?没错,生产出来是很容易,难的是把N个东西串联起来。单一维度的数据其实没啥意义,而十几二十个维度的数据,就能还原出你最私密的家中场景了。为啥小米抽疯似的搞电饭煲?净水器?空气净化器?虽然我个人没买,但大脚趾想想都知道,这些个东西,是你家中点点滴滴的数据收集器。很多年前,拉里·佩奇就说过,Google不是一家搜索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背后的逻辑是,用户每一次搜索,其实是在用提交的关键词来“饲养”Google的核心算法。最近,Google开始抢Uber饭碗了,在几个城市开展了专车业务,你以为Google在乎赚那点司机佣金么?实际上Google是Uber的股东来着,但Uber野心太大,除了一些边缘城市及地区,大城市的核心区域,Uber开始用自己的地图了,这才犯了Google的大忌——我靠,我地图的饲料来源被切走了!(说到这,你大概也明白了为何Apple投资中国的滴滴出行。Apple怎会在乎那点财务回报?投资章程里,把滴滴所有地图数据共享给Apple才是核心~)某种程度上,Google是被迫下战场的,为了地图数据持续有人饲养,含着泪做苦活累活搞专车。毕竟数据这东西,谁多谁赢,且高维打低维。你看搜狗输入法,这么多年了,没人能撼动吧?本质上就是因为搜狗“最早做到最大”,哈哈,真是句没用的废话,不过道理很实用:最多人每天用新鲜词汇来“饲养”搜狗输入法,所以大部分人敲字时,搜狗感觉上最贴心,因为总有人比你更新潮,把那些古怪稀缺的词汇,喂饱了它。说到这里,我的理由基本都浮出水面了:小米在居室内收集数据方面,遥遥领先。甚至暂时缺少第二名。而且,通常规律是,谁最先抢跑成功,就会在这条赛道上一直成功——生态的厉害在于,一旦新物种出现,他们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维护生态的延续。而且,生态系统会自我放大,两个生态碰撞之时,大生态吃掉小生态。从逻辑上看,唯一能够和小米未来一决雌雄的,我想来想去,居然是微信。哈哈,太胡扯了对么?一开始我也觉得太不可思议,但落地想想,能发力的大方向无非三个:自品牌直营,深度合作,全开放,就这三种;第一个是苹果的方向,但苹果这两年确实太慢、太没突破了,手表也相对失败啦;小米是第二个路线的典范,乐视属于喊得响但全靠PPT撑着;而全开放,提供一个统一接口,规范用法,汇总到一个中心APP来的,也就只剩一个微信有实力了。如果微信不参战,不在未来推出个“微信硬件商城”,那怎么算,也只剩个小米一枝独秀了。如果腾讯参战,当然是个可怕对手,但也没太所谓,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出发点完全不同,生态模式也截然相反,这次就不会像当初米聊和微信的你死我活,而是应该两家都能活下来,有点像淘宝和京东的关系,核心逻辑不同时,有大小之分、没生死之争。至于谁做大谁做小,那得看命了……什么是命?PC阶段搞全开放就大赢,成就了微软憋屈了苹果,但手机时代封闭则大获成功,苹果赚走了手机行业90%以上利润,开放策略则没谁赚到了大钱(Google从安卓系统上赚到的钱和苹果比不值一提);乔布斯在逝世前几天和比尔·盖茨最后一次见面,也聊到这种事,时代之初就是靠“愿景”,没谁真看清,和聪明勤奋都无关,结局只有上帝知晓,所以是命。说到这里,反正我是信了,你信不信由你。接下来物联网几万亿大市场的玩家中,一定会出现不止一个千亿美金的企业,至少在To C方面,小米暂时遥遥领先,深度合作战略,谁知道是不是更适合物联网的核心战略逻辑呢?(对比自品牌封闭,和全开放而言);且小米最早出现了生态的证据,而生态只要这么继续繁荣下去一两年,就将获得不死之身,三五年后将有大成。至于小米手机本身,目前的出货量,虽然很重要,但只要仍然是第一梯队,就无忧无虑,是否非争个第一名,才不是胜负手。“华丽转身”——恰恰是很多人看衰小米之时,我这个“米黑”开始唱多小米的理由。放眼望去,手机界除了苹果三星,为下一个赛道IOT做出完整布局的,算来算去,就剩小米。别人依旧在拼命卖手机、你死我活却谁也赚不到残屑般利润时,雷军默默在下一盘更大的棋。所以,我也没办法,不得不看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