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创(直播版)教学案例37:直播为桥,让非遗工艺跨越山海对话

    教学案例 2025-08-13
    缘起尼泊尔:一场邂逅开启的非遗之旅在大众直播带货追逐“爆品”的喧嚣中,贵州安顺姑娘石可人选择了一条“小径”——深耕小众的非遗手工艺。2016年,在尼泊尔旅行时,克什米尔手工羊绒披肩上的花纹瞬间击中了她,冥冥之中,她感到自己与披肩有着相契合的缘分。这份热爱,让她在2019年毅然辞去稳定工作,投身直播创业浪潮。母女搭档的创业日常:当非遗撞上直播专业是播音与主持的石可人,曾自信认为能凭借自身优势在直播界立足。而现实却给了她重重一击--镜头前的游刃有余,换不来观众的停留:连续直播两个多月才出第一单,直播间常常空无一人。偶尔闯进来的陌生人,询问的却是“需要买流量吗?”。幸运的是,她并非孤军奋战。母亲是她最坚实的后盾。母女二人形成了独特的配合模式:石可人在镜头前优雅展示非遗披肩的魅力;母亲则在幕后默默承担选品、打包,甚至用“蹩脚的中文”与印度供货商沟通。从空荡的直播间到如今的多平台运营,从生涩的讲解到娴熟的带货,石可人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陪伴。更令人惊喜的是,原本默默忙碌的母亲,如今也勇敢地走到了镜头前。她们的直播间设在一方雅致的小院,蜡染饰品与披肩样品交织出非遗的韵味,偶尔来访的外国友人,总会被这些融合东西方美学的手工艺品深深吸引。这对母女用坚持与热爱,让非遗从寂静的角落走进喧嚣的直播间,也让世界看到了传统手艺的无限可能。   (创业者直播地)   (和外国友人的合照)破局之路:培训赋能与文化创新创业路上瓶颈不断:平台限制、流量焦虑、转化难题……为打破创业路上的瓶颈,石可人始终保持着积极求进的姿态。去年年底,她敏锐地抓住了安顺市黔中技术学校组织的网创直播课程这一契机,主动报名参与学习。仅仅七天的培训,便让她收获满满,以往独自摸索时在运营数据分析、专业修图工具等方面的知识空白,都在这段时间得到了有效填补,为她的创业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让她感动的是培训后的持续帮扶。授课老师潘婷老师极其负责。她会把每一场直播的详细数据及时发送给潘老师,而潘老师总能给予耐心细致的分析和针对性的指导。这些专业的建议,对于石可人不断优化直播策略、提升创业成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她在创业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石可人与网创直播课程培训班同学合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位创业者的文化野心,贵州蜡染走向世界创业第五年,挑战依旧。疫情后经济环境变化,平台激增导致流量高度分散。“现在打开十个直播间,九个都在促销”,非遗手作特有的“慢节奏”在激烈的流量争夺中处于劣势。但石可人并未气馁,她的策略是“坚持直播,精进品质,静待时机。这份韧性,根植于她对克什米尔披肩文化的深沉热爱,更源于一个日益清晰的愿景:将家乡贵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¹,与古老的克什米尔披肩工艺相融合。从空荡的直播间到如今的多平台运营,从生涩的讲解到娴熟的带货,石可人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陪伴。更令人惊喜的是,原本默默忙碌的母亲,如今也勇敢地走到了镜头前。她们的直播间设在一方雅致的小院,蜡染饰品与披肩样品交织出非遗的韵味,偶尔来访的外国友人,总会被这些融合东西方美学的手工艺品深深吸引。(直播中介绍蜡染)未来愿景:让贵州蜡染走向世界舞台从尼泊尔街头的惊鸿一瞥,到直播间里日复一日的坚守;从一人一镜的艰难起步,到母女携手的温暖同行;从克什米尔披肩的热爱,到融合贵州蜡染的文化创新——石可人的创业之路,是一条用热爱编织、用坚持丈量的道路。她肩上承载的,不仅是一条条精美的披肩,更是一份守护传统工艺、连接东西文化的责任与梦想。正如她所坚信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而她,正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些世界之美,在小小的直播间里,绽放出穿越时空的光彩。来源:创业之星 | 黔中母女创业者石可人:以直播为桥,让非遗工艺跨越山海对话 (第十四期)
  • 网创(电商版)教学案例33:从“不甘可可”到“家中脊梁”

    教学案例 2025-07-28
    初创:坚持自我,不甘“是事可可”李可可的家在南阳街道龙虎村,六岁那年,身体不适的他被送往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只能眼睁睁看着手脚慢慢发展为僵硬变形。但李可可反倒比其他孩子更开朗积极,虽然名字叫“可可”,但内心深处的他明白,想要在未来独当一面,就不能“是事可可”。2009年,李可可在南阳当地一家淘宝网店找到一份美工兼客服的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大概了解了电商经营的些许门道,一个大胆的想法让他做了决定:“要不,就干脆回家自己折腾吧!”于是,在2011年的某天,靠着一台从亲戚家淘换来的二手电脑,在自家二楼的房间里,李可可的电商创业之路,算是起步了。他首先想到南阳本地就有很多特色产品,比如羽绒童装。老话讲“近水楼台先得月”,那就它了!为了能让产品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李可可还通过视频教程,自学了PS等软件。在美工小李、客服小李、业务员小李几重身份中来回切换的这段时间里,虽然很累,但这种充实感是前所未有的,不出几个月,店铺就实现了盈利,李可可在创业之初就看到了光! 转型:努力打拼,成为“家中脊梁”尽管初步创业取得成功,但羽绒童装一年只有几个月的旺季,平时爱看些财经节目的李可可立马觉察到这不是长久之计,他需要没有“季节性”的商品,好让自己全年忙碌。2013年,李可可把目光瞄定了卫浴用品。相比轻巧的羽绒服,卫浴产品更大更重,从销售、运输再到售后安装,有着更多未知的风险。李可可心里只想到了一句话:“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在他坚持下,网店开始转型。从对接厂家优质选品,自购货车即时配送,再到学习产品基本知识,一家电商好店需要产品好、配送快、售后优,在即便只有自己一人运维的情况下,愣是被李可可做到了!为了让网店产品更亮眼,李可可更新了拍摄器材,不断提高美工技术;为了提高曝光率,最多的时候他要兼顾四家网店的经营;为了保证物流时效,他买了更大的货车,每天起床就去厂里拉货,靠着并不灵便的腿脚,自己动手搬运、装卸沉重的卫浴套件,再到物流园区完成对接发货。这一套流程下来,“体力条”已经耗去大半,酷热的夏天,货车发动机恰好就在驾驶位下方,李可可笑着说:“来回两小时的车程,有屁股要被烤熟的错觉,可是咬牙也要坚持下去,有订单就有动力!”很长一段日子,每天除了送货、吃饭、睡觉,李可可都在“网店客服”一线,不到凌晨不关机,及时回复顾客的留言,争取每次成交的机会。随着近年来萧山电商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及物流配送服务的升级,现在李可可只要在家动动鼠标,就能完成商品从接单到发货的对接,着实轻松了不少。创业几年后,姐姐也从工厂辞职,加入了李可可创立的杭州活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最高峰时一年营收超过500万元,这是他内心的骄傲:“我不再是家里的‘累赘’,而是顶梁柱了。”未来:逐梦前进,用心“传递温暖”创业时吃的苦,已经成为李可可人生的一笔“财富”。前几年受疫情影响,网店的生意也出现过一些波动,李可可依旧在坚持:“创业很难,守业其实更难,现在我打算采用产品升级和亲民化的价格吸引顾客,当然萧山区政府以及区残联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比如百万贴息贷款,实实在在为残疾人创业者撑腰!”无论是萧山区残联给予电商创业就业的培训指导,还是来自产品厂家货款结算和物流园区运输保障方面,对残疾人创业者的特殊关怀,点点滴滴都温暖着李可可。虽然生活给了磨难,但李可可最常说的两个字却是“感恩”。现在的他,除了制定阶段性计划,继续做强自己的电商本业,还利用很大一部分业余时间投身公益活动:拿起相机为同样身残志坚的朋友拍摄微纪录片,传播残疾人健康阳光的一面;和小伙伴共同发起公益爱心组织,跟全国各地的残疾人朋友奔赴一场“无障碍旅行”,尽己所能带大家看不一样的风景。他相信自己,相信时代,相信年轻的心终将有所作为!来源:萧山小伙从零开始,靠网店“营收百万”!
  • 网创(直播版)教学案例36:航拍镜头里的多彩创业路

    教学案例 2025-06-20
    兴趣点燃创业火种大家好!我是创业者黄彬...” 视频里,这位来自毕节市七星关区普宜镇的33岁青年,笑容质朴而自信。大学就读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他,毕业后按部就班地做着广告设备维修的工作。然而,一颗渴望突破的心,让他在2011年选择了创业之路。那这条路的契机是什么呢?是早已埋下的热爱——摄影。“我是2011年开始接触摄影的行业,一开始纯粹是兴趣使然,”这是采访中,黄彬坦言说到,“那时候的他自己也没想到,能成为自己未来的职发展方向,但正是这份源于热爱的坚持,为他的创业之旅。(手握自己的热爱)(黄彬镜头下的动物)多元业务,稳健前行黄彬的创业版图并不局限于单一领域。他的项目涵盖了手机销售与维修、监控安防、广告设计,以及他深爱的视频拍摄与制作(尤其是航拍)。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后面由于业务发展短期内的员工也有几十到上百人随着时间推演,也并拥有了一批稳定的合作伙伴,黄彬的事业稳步发展。“年收入最高的时候能达到70万左右。”这份成绩,是对他辛勤耕耘和敏锐市场触觉的最好回报。(创业者黄彬的手机维修店)(黄彬镜头里的云海)拥抱变化,学习赋能时代在变,创业方式也在革新。各个短视频平台越来越火爆,在2023年10月,注册了个人抖音账号与视频号,通过分享作品和摄影日常积累粉丝基础,黄彬回忆起说:“在抖音平台的运行中也会遇见很多事情,由于不懂一些平台的运营,会导致发出的视频被下架、会莫名的违规、辛辛苦苦拍摄的视频浏览量很低、粉丝增长的速度很慢”这些问题让他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通过朋友介绍,参加了毕节市七星关区黔灵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组织的【网创直播培训】。“这次培训让我收获巨大,”黄彬说,“我开始更系统地思考创业路径,学习如何经营和管理账号,如何招商引资、争取创业扶持政策,整体业务能力得到了提升。” 学习,成为他创业路上持续前行的加速器。(网创直播培训班)双职并行,热爱为帆创业十余年,黄彬其实并非一个“纯粹”的全职创业者。为了生计也有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同时还在毕节市财贸学校担任专业课科任老师。在教育事业上,黄彬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总是能驱散学生心头的阴霾,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温暖和快乐,他的课堂充满趣味与活力,能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喜爱。双肩挑的重担下,支撑他克服无数困难的,正是那份对摄影深入骨髓的热爱。“我很喜欢航拍”他的话语中充满热情,采访中他说:“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家乡熟悉的景色,总会有不一样的发现。那种自然与人文巧妙融合的视觉张力,每一次看都让人震撼”。对他而言,摄影早已超越了创业项目的范畴,成为他“循规蹈矩的生活里的心灵出口”。“所以与其说我热爱的是摄影,应该说:“我热爱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份热爱,是他穿越创业风雨最强大的精神内核。(黄彬与学生合影)(黄彬获得2024年度“优秀教师”)
  • 网创(直播版)教学案例35: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带动乡邻共致富

    教学案例 2025-06-12
    返乡创业巾帼筑梦向国玉的乡村振兴答案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燕子口镇,42岁的向国玉正用实际行动书写乡村的经济版图,这位曾在江苏经营商贸公司的创业者,2022年带着对故乡的眷恋回归家乡,以“生态养殖+非遗加工+电商销售”的创新模式,打造一条年产值近600万元的农食品产业链,让乡村资源转化为振兴动能。(企业版图)从都市到乡野一场关于初心之路2001年便外出务工的向国玉,早已在苏州站稳脚跟,2012年开办大理石批发店,2015年成立商贸公司,但是当看到家乡丰富的资源未被充分挖掘,乡亲们守着肥沃土地却难有富足生活,内心满是触动。这种对乡土深深的眷恋,驱使她想要为自己家乡做些什么?采访中她说:“创业是自己回报家乡的一种方式,这个土地养大了她,她希望通过产业发展,为家乡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家乡的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让更多人知晓,让乡亲们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外的十几年她完成了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变,在2022年,她带着积累的资金和电商运营的经验,毅然返回家乡,创办“贵州罗福尧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向国玉创办的企业)(向国玉企业经营产品部分展示图)从 “手机变农具” 到“流量变销量” 的逆袭向国玉曾说:在外地很多年,但是发现市场上的猪肉没有自己老家的好吃,也发现人们逐渐开始追求健康品质的生活,于是决定回来通过电商的方式将家乡的猪肉卖出大山,也让别人尝尝贵州农村的土猪肉,这是向国玉选择回家创业原因之一,那如何开展自己这个想法呢?向国玉的创业版图是以“地理标志产品开发”为核心,构建包含种养、加工、营销的产业链,三线作战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前端种养筑牢根基:自建 3 个生态黑猪养殖基地,采用 "酵床养殖 + 林下放养" 模式,不添加饲料,按照猪的正常周期来养,这样猪肉更紧实,口感更佳。年出栏量突破 600 头;联动 32 家农户成立合作社,建立可追溯的原料供应体系,让土猪养殖成为农户增收 "聚宝盆"。·加工升级激活价值:3500㎡标准化工厂内,非遗技艺传承车间(腊味系列)、即食产品无菌车间、冷链仓储中心三条生产线齐运转,通过 SC 认证实现 22 项质量管控,让 "土猪肉" 变身 "标准化商品"。·营销创新打通市场:打造 "传统腊制品(55%)+ 休闲食品(30%)+ 特色菜(15%)" 产品矩阵,借力天猫、淘宝、抖音等平台,2024 年总营收 586 万元,线上渠道占比达 55%,直播电商成增长引擎。采访中曾问过她:为什么会选择直播带货呢?她说:“都知道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各种短视频、直播带货无缝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自己经常刷到一些直播带货,这给她很大的启发,对于推广家乡的产品,直播带货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能更好的推广家乡的产品。”后续机缘巧合下2023年向国玉通过政府组织入选,参与【直播创业培训】,在本次的创业培训中,通过讲师的教学和自己实际模拟,再构建“流量运营+品牌打造+供应链管理”。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学习线上销售模式并组建 7 人新媒体团队,带动7个村集体开通抖音企业号,培养农民主播成功孵化 “腊味西施”“ 猪肉荣 ” 等乡村 IP。同时开发 “网购・同城商城”,实现“基地直播 - 线上下单 - 同城配送”闭环,线上销售额占比从 12% 跃升至 55%,客单价增长83%。数据的增长是给她给自己最好的回报之一。(向国玉培训时期照片)(直播带货图)振兴答卷一组数据背后的乡土情怀“创业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带着乡亲们一起奔向好日子”。创业过程中企业固定岗位 28 人(含 6 名返乡大学生),季节性用工达到 35-50 人,合作社农户户均年增收 4.2 万元。较初创期产能提升 300%,损耗率从 25% 降至 5.8%,现代化管理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向国玉的脚步不止于此,近期正在申报市级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龙头企业。未来准备和毕节院校达成合作共建直播基地,推广当地的农产品,让当地的农产品真正走出大山。向国玉用自己实际行动,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好。从长三角到黔北山区,她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 “讨生活”“到 “谋发展”的跨越,更用 “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实践”,诠释着新时代女性创业者的责任与担当。(贵州罗福尧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与毕节市七星关区中等职业学校合作签约仪式)文章来源:【创业之星】返乡创业巾帼志-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带动乡邻共致富(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