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汽车项目走马换将 乔布斯时期元老掌帅印

    热点聚焦 2016-07-26
    导语:美国苹果公司已经任命德高望重的高管鲍勃?曼斯菲尔德(Bob Mansfield)负责其刚起步的汽车项目。据外媒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美国苹果公司已经任命德高望重的高管鲍勃?曼斯菲尔德(Bob Mansfield)负责其刚起步的汽车项目。曼斯菲尔德被誉为硬件天才,是苹果多款标志性产品推向市场的大功臣。在帮助公司成功推出MacBook Air笔记本电脑、iMac桌面电脑以及iPad平板电脑后,曼斯菲尔德在数年前已经退居二线。消息人士说,苹果已经委派曼斯菲尔德负责运营该公司神秘的无人驾驶电动车项目Project Titan。曼斯菲尔德于1999年加入苹果公司,是该公司已故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手下的得力干将之一。曼斯菲尔德在2013年离开公司的管理团队,但仍担任公司的顾问。当时,苹果就表示,曼斯菲尔德仍负责苹果的一些特别项目,并向CEO蒂姆?库克(Tim Cook)报告,该公司去年推出的Apple Watch就是这些项目的其中之一。近期,曼斯菲尔德来公司的次数愈发地少。本月早些时候,苹果的员工接到通知,凡是负责汽车项目的高管现在都向曼斯菲尔德报告工作。苹果发言人拒绝就人事问题进行置评,而曼斯菲尔德对于邮件质询也未回应。汽车技术的研发重心从内燃机向软件、机器视觉以及电池技术的转变,使得多年深耕高科技设备等科技公司有了向汽车领域发展的机遇。苹果CEO库克曾经预测,随着软件和自动驾驶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汽车行业将迎来巨变。汽车项目是苹果致力于推动未来业绩增长的长期项目之一。随着该公司旗舰产品iPhone销量的下滑,寻找新增长点就显得尤其紧迫。曼斯菲尔德此前曾经向市场成功推出过具有挑战性的科技产品,他的到来必将为陷入困境之中的汽车项目带来帮助。截至目前,苹果从未对外承认其正在研发汽车产品,但该公司在这一项目上已经投入了数百名员工,并从汽车、电池、自动驾驶等领域招募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消息人士透露,由于汽车制造非常复杂,苹果难以确立与其他汽车产品差异化的理念。部分汽车行业的老将与苹果的老员工就如何更好地推进这一项目产生了冲突。今年早些时候,接近苹果公司的消息人士称,时任汽车项目负责人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esky)由于个人原因离开了公司。消息人士称,由于尚有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在项目成员看来,定于2019年完成这一项目的最初目标已经不现实。科技资讯网站The Information上周报道称,苹果已经把这一项目的完成日期推后至2021年,但尚不清楚这一调整是否得到了曼斯菲尔德的首肯。曼斯菲尔德依赖数据做出决策,其在苹果内部有很高的声望,并且热衷于复杂的项目。不过,据接近曼斯菲尔德的消息人士称,他的介入不一定意味着这一项目的推进将加速,因为他曾经也毙掉了不少项目。曼斯菲尔德是在苹果收购Raycer Graphics时加入公司的,当时他担任后者的工程副总裁。曼斯菲尔德在其他公司有负责微处理器的经验,因此到了苹果就负责Mac的硬件工程。随着时间推移,曼斯菲尔德肩上的责任也越来越大,领导了iPhone和iPad微处理器以及Retina显示屏等多项苹果重要技术的研发。2012年,曼斯菲尔德计划从苹果退休,但因库克的劝说而留下。当时媒体报道说,曼斯菲尔德被委任为负责技术的高级副总裁,但九个月后,其个人介绍从苹果的主页中消失,苹果方面的说辞是其将离开公司的管理团队。‍‍‍‍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佣金比例涨至15%-20% 旅店经营者要跟携程“拆伙”

    热点聚焦 2016-07-26
    导语:日前,一篇名为《致携程的一封分手信》的网帖在朋友圈热传,直指携程缺乏契约精神以及“乱涨”佣金费用,导致这家位于河北的青旅提出与携程“分手”。日前,一篇名为《致携程的一封分手信》的网帖在朋友圈热传,直指携程缺乏契约精神以及“乱涨”佣金费用,导致这家位于河北的青旅提出与携程“分手”。此外,该网帖还控诉了携程存在乱改房价、超售的情况。南都记者调查获悉,这似乎不是个案。有不少个体酒店经营者向南都记者大吐苦水,称他们所依赖的OTA平台,近年来多次提升佣金比例,经营难以为继。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OTA的高速增长、佣金制度的不规范使酒店行业的发展陷入困局;但也有人士透露,佣金制度的“不统一”,只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结果。发帖“控诉”携程N宗罪上述网帖透露,这家位于承德的青旅自开业以来,由于中途更换了掌柜,居然被携程把原本10%为主的佣金比例提高到所有房型均为15%.当携程收购艺龙,再与去哪儿合并后,去哪儿的佣金比例也一度提高至15%.目前,去哪儿下调了佣金比例,但携程一直坚挺。“这些佣金的上涨毫无道理,合同上也没有体现。”南都记者昨日联系上发帖的霍先生,他表示,“我也知道OTA业内通过提高佣金率来改善排名。但我们客源比较小众,对于这个排名并没有什么要求,双方都没有主动提过通过提高佣金率来改善排名的事,但后来对方以新店为由要把佣金率提高到15%时,我们提出过质疑,但对方提醒我们,不答应的话可以不推我们家推别家。”霍先生控诉的还不只佣金比例,他指出携程有修改后台价格以及超售房间的行为,“一些大型酒店的房间超售可以理解,但我们房间不多,已经出现了几次被超售,客人来到却没房间的情况。”霍先生表示,他们目前已经决定放弃与携程继续合作,希望尽快合理解除相关协议。个别佣金比例将涨至20%?除了霍先生,在云南大理经营客栈三年的高女士也向南都记者“大吐苦水”。三年来见证佣金一路上涨的她直言,目前民宿行业就像是给不断抱团的OTA打工,“三年前我刚进入民宿行业,佣金大概是8%,但后来已经逐渐升到10%和15%,一些规模较小出货量小的商家,佣金比例甚至达到20%.”以去哪儿为例,此前快速扩张时代,去哪儿各档佣金的底线为现付10%、预付8%、团购6%,但跟携程合并之后,从去年底开始,去哪儿目的地服务事业部将直签酒店的佣金水平提至现付15%、预付10%以及团购8%.和朋友合股在广西开客栈的梁先生也向南都记者透露,其客栈给予携程和去哪儿都是15%佣金,而在艺龙上则有“包房”指标,达到一定销售指标佣金会更高。他直言,面对OTA提高佣金,这是“不公平的竞争”,“因为在与OTA业务人员沟通过程中,对方会暗示通过提高佣金率来改善客栈的排名,这就导致了一些并不优质的酒店反而排名靠前。”但由于大部分订单都是来自OTA,依赖程度高,梁先生对此表示无奈,“客栈的排名就像广告一样,你买的位置越好,看到的人就更多,至于OTA是否有后台操作随意更改排名,这些谁也说不清楚。”梁先生建议,如果OTA统一佣金比例,按照实际情况对酒店排名,会对有实力的经营者有利。“携程与去哪儿、艺龙的联姻,造成对行业的‘垄断’”,高女士担忧地表示,“我们跟几家OTA商量合作时,业务都是独立的,但它们互相参股合并形成抱团巨头,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高女士指出,目前大理的客栈主流佣金比例是15%,但近期还有一家OTA通知当地部分弱势民宿佣金比例会上涨到20%,“佣金比例不规范,导致大家无法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民宿业的利润达到10%以上就不错了,只有极少数能达到20%,被OTA攫取利润后,剩下的就不多了。”梁先生也认为,OTA业务员的“暗示”提价,让经营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对此,劲旅咨询CEO魏长仁表示,相比起议价能力更强、直销比例达80%以上的汉庭、如家等连锁酒店,小的酒店客栈的确只能在大型OTA的强势话语权下生存,业内普遍的佣金比例在10%-15%之间,可能会在包涵早餐上有些额外要求。但毫无疑问的是,OTA的高速增长却让酒店陷入了两难。一方面,酒店需要借助OTA增加销量,但另一方面,通过OTA增加的每一笔预定都会降低酒店经营者的利润。2016年携程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当季酒店预订营业收入为人民币1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0%,增长原因在于吞并了去哪儿后营收大增。不规范的佣金制度后遗症南都记者从携程相关人士处获悉,由于正与发帖客栈进行沟通,因涉及业务较多,该公司暂不对上述“指控”发表公开回应。但一名接近携程内部核心层的人士向南都透露,目前酒店和OTA的合作其实有统一行价,佣金比例为10%.有些高级酒店佣金比例可能还会低于10%,“目前携程、去哪儿和艺龙三家都有分工,艺龙相对弱一些,卖的都是携程和去哪儿的货,去哪儿主要开发和维护低星酒店,携程会注重开发高星的酒店多一些。”这其中,如果出现佣金高于10%的情况,极有可能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结果。“一些新兴的、或者想让排名靠前一些的酒店、客栈,携程等OTA会有推广的方案,帮这部分客户进行推广,这时候就出现佣金比例或者上升到15%.”不过,南都记者多次向霍先生确认,他从来没就提高排名等有利于青旅提高预订率的事宜与对方进行协商。“目前问题根源其实不在于佣金的盲目过高,而是在于佣金制度的不完善,”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其实Booking和国内大型OTA佣金比例差不多。“有一些酒店行业的人也跟我抱怨,因为没有规范的佣金制度,强势的OTA甚至把账期越拖越长。”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互联网消费品牌是怎样炼成的?

    热点聚焦 2016-07-26
     单单2014年一年,宝洁就投入了20亿美元在产品研发,100亿美元在广告投放,并且通过超强的渠道把控,让超过100个自有品牌矩阵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的货架视线。 在过去几十年间,这就是所有传统快消品牌屡试不爽的制胜法宝: 1)重金投入研发 2)重金投入广告 3)重金投入渠道 没了。就是用这种碾压式的策略,宝洁在1960年到2010年间,销售额几乎每十年翻一倍,到今天市值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 在资本和渠道是主要壁垒的行业中,为什么说当下会是互联网品牌的机遇?这其实就是我经常说的,要完全把握机遇,首先要能回答“Why Now?”这个问题。 1)有一部分产品或服务被过度开发了 我昨天参加的一场设计活动上正好也提及了这个问题。电视由传统厚重型发展到轻薄、到3D、到弯曲、到各种技术成像的屏幕等等,这到底是为了要满足用户需求而产生的变化,还是因为市场竞争需要差异化,或甚至,只是因为公司内部的KPI? 宝洁在中国曾经有近200个品牌的商品,但其中不足100个商品占据了其90%以上的销售额和利润,那么其他品牌的商品是过度开发、还是错误定位? 再比如,被宝洁以570亿美金收购的吉列的剃须刀从一刀头逐渐创新演进到了五刀头,但其实五刀头的作用就是“刮一次相当于五次”,也就是说每个用户要多花很多倍的钱,来代替一个非常简单地手工可以完成的动作。最终,用户们发现,好像三刀头就已经足够了,所以五刀头的吉列系列销量不佳。这就是一个过度利用“创新”的例子。 2)广告平台的迁移 传统快消品牌超过一半的广告投放预算都用在电视媒体上,而新兴媒体的预算只有个位数,这明显是和大势不符的。 社交网站已经成为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电商平台也已经开始成为某些快消品的主要销售渠道(根据贝恩咨询的研究报告:10%的护肤品、11%的彩妆、21%的婴儿奶粉、34%的纸尿裤的销量都已经来源于电商渠道)。 在2016年,宝洁会从视频广告和展示广告中挪出10%的预算,放到社交网站和电商平台渠道上。我相信这只是一系列转变的开始。 3)线下渠道的自限性 地理空间是有限的、高成本的,而互联网上的位置是无限的、近乎免费的。 传统快消品牌需要付出非常高的渠道成本,把少量的主打品牌放到最好的货架位置上,而最致命的是,产品和货架是死的,他们并不知道下一个进入商店的人会是谁,也无法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我们把货架当做一种展示广告的话,这种广告匹配是单向的输出,无法收集用户反馈,且匹配效率简直低的惊人。 而线上渠道的传播性强、对用户有感知,基于各种用户数据和反馈,线上位置的无限性的终极表现形式反而是少量而精准的动态推荐。品牌商不需要把100个商品挤到一个货架上,也不需要把10000个商品放到网上供人随意浏览挑选,而是要在不同的时刻,针对不同的客户,推荐几款最适合他的商品,让每个人都有一个私人专属货架。 基于以上问题,加上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宝洁在2015年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全线业务下滑。 而宝洁目前的应对策略则是,削减广告开支,增加产品售价。不得不说这只能是一时之计,且可能落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反观线上快消品牌,一个典型案例是刚刚被联合利华以10亿美元价格收购的Dollar Shave Club(简称DSC)。 DSC成立于2012年,一开始推出的是按月订购剃须刀的业务,男性用户们可以用每个月3美刀的价格享受剃须刀快递上门的服务,这不仅方便还比线下品牌的价格便宜了极多。 而针对传统品牌的三大优势,DSC的切入点是: 1)研发方面:DSC深信剃须刀市场被过度开发,其实用户们只想要一个足够好用的便宜的剃须刀。 2)广告方面:DSC在刚推出的时候便主要依托于Youtube、Facebook等平台传播,在Youtube上的一则视频广告至今已经被浏览了超过2300万次,哪怕只有1%的转化,也可能带来了23万用户之多。 这个风格略恶搞的广告视频在Youtube上有超过2300万人观看 3)渠道方面:DSC完全依靠线上渠道,和每个用户产生直接的一对一订单、配送关系。 而这三者反过来,又带来极低的研发、市场、品牌、渠道投入,从而降低了公司整体成本,最终也反映在极低的产品售价上。 上图是DSC创始人在A轮融资的商业计划书中总结的致胜公式:便宜的价格乘以便利性,再在品牌的作用下,获得指数级的加成。这个公式其实可以适用于绝大多数领域,如果一个新产品比原有解决方案更优且更便宜,那么引爆市场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而当服务质量能一直保持,就有可能延展出品牌效应,比如Uber类服务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把DSC当做是一个按月订购的电商网站来看,但发展至今,大家才慢慢看清,其实DSC要做的是线上快消品牌,瞄准的是男士的个人护理市场。 价格便宜、质量保证、服务方便这些点都是为了在客户心中建立品牌形象,而按月订购则很好的绑定了用户粘性。所以在剃须刀之后,DSC又陆续推出了剃须膏、护发系列、护肤系列等产品。看到这里,就不奇怪为什么联合利华会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DSC了,DSC就是在建造一个线上的快消品牌帝国,并且慢慢实现了其最早的vision。 当然,当时大多投资人哪怕听到CEO自己讲述未来的规划也多半不敢相信,因为DSC被资本市场认可主要有四道坎,而A轮时候的他们才勉强验证了第一道槛而已: 1)验证剃须刀按月订购服务的市场空间,即付费会员的增加速度和潜在总量 2)验证付费会员的留存率,即服务能力、品牌忠诚度及顾客终身价值所带来的盈利性 3)验证公司本身的后端供应链服务能力及基本的研发和扩品类能力 4)验证现有会员对新品类的接受度,即公司横向的平台扩展能力 而当时在没人看好DSC的时候,David Pakman连续领投了其A轮和B轮两轮融资(Unusual, bold and lucky),对于投资DSC的原因(同样适用于其他互联网消费领域),他总结的以下几点insight我觉得非常有趣: 1)选择高毛利的、具有高度差异化的产品。 2)选择零和市场(如果客户在你这里购买,就说明他不在其他地方购买,这样才有潜在的垄断性,并且更容易产生客户粘性和忠诚度。而比如在很多衣服等领域就完全不是这样)。 3)选择那些目前主要通过线下渠道售卖的领域,并且这些厂家和客户之间没有直接的沟通和联系。 4)选择目前过于依靠传统广告渠道投放的领域。 5)选择主要竞争对手(多半是传统快消品牌)的老板是职业经理人而不是创始人的领域,因为职业经理人一般少有勇气抛弃既得利益而去拥抱创新。 6)选择随着数据和机器学习能力提高,产品或服务也能随之变好的领域 我相信DSC的成功有很多特殊因素,但我也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线上消费品牌要复制宝洁的故事,形成千亿美元市值的可能性也许很小,但形成十亿美元市值的机会应该还有很多。就好像Craigslist被肢解的故事一样,未来也许宝洁会成为第二个Craigslist?‍‍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连俄罗斯总理都在用的人工智能P图神器Prisma终于推出了安卓版app

    热点聚焦 2016-07-25
     也许让Instagram与Snapchat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只花费几个月时间打造,上线还没有两个月的修图app竟然能给他们带来一丝威胁。 Prisma,这款由一家莫斯科小公司开发,能够将普通照片变成“艺术大作”的美图应用,在过去几周内竟然从俄罗斯风靡至全球,成为了图片社交市场的一大热门话题。连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都“翻了它的牌子”,在Instagram上po了一张使用Prisma过滤的莫斯科风景图(还有很多其他名人)。 但此前,你只能在苹果移动设备中使用这款应用。而今天,Prisma官方宣布app已正式登陆安卓系统。这意味着Prisma效应将继续扩大,日活用户量可能会马上突破200万人次。 这款app在安卓系统中仅试运营了大约5天时间,很多媒体推测将在本月底或下月初发布正式版。今日宣布推出安卓版后,很多人都在惊讶Prisma公司飞快的周转速度。但也有人猜测,Prisma只是想尽可能地利用好现在的势头,才能将公司卖个好价钱(有传言其可能会被收购)。 Prisma最令人惊艳之处,大概就是能在十几秒之内把一张再普通不过的照片变成不同风格的现代艺术作品。从野兽派劳尔杜飞的静物画再到现代派大师毕加索的立体主义,Prisma囊括了35种不同的名画风格。只要上传一张照片,Prisma就可以在十几秒钟内让它变成一幅极具艺术特色的西方画作。 当然,Prisma绝不是第一个想让普通照片变成绘画作品的应用软件。但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被称为卷曲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让处理后的图片更像是被人为创造出的艺术作品,效果十分逼真。这绝非是一些简单算法可以实现的。(但我们发现,Prisma必须在网络连接状态较好、网速较快的情况下才能流畅使用,否则其滤镜可能加载不出来。原因在于其图片加工需在远程服务器上进行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计算,然后再传回来,这也是“非简单算法”的弊端。) Prisma的联合创始人也在发布会上分享了迄今为止该app的相关数据(成绩): 1.  全球已经有超过4亿张图片通过Prisma制造出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2.  仅iOS版的下载量就超过1060万次。 3.  日活跃用户超过155万人次。 4.  每日下载量超过70万次。 此次公布的安卓版与iOS版本的功能全部相同,包括30多种滤镜以及支持用户通过多种途径上传照片(可以从相册中选择,也可以直接使用Prisma自带的相机功能)。 而对于很多用户正在期待的“视频支持”功能(即整段影响都是以艺术作品形式呈现),公司表示已经进入内测阶段(已在发布会上作了演示),大约会在一周后发布。此外,“视频直播”等功能也计划在未来陆续推出,但并没有透露更多细节。 有意思的是,Prisma表示将根据用户数据,删除那些最不受欢迎的滤镜风格,同时添加更多炫酷的新款式。也许用户会因为一些特殊滤镜的消失而感到遗憾,但公司更希望通过保持优质滤镜的色域来维持全球大多人对Prisma的赞许。‍‍‍‍‍‍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