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创(电商版)教学案例19:放弃国企工作,阳江“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玩电商

    教学案例 2023-12-18
    放弃国企平台回乡创业1992年出生的林子琨是个“不安分”的小伙子。2014年,大学毕业的他放弃了进入国企工作的机会,选择从事电气设备代理商的工作。那几年,他学会了如何与顾客打交道。偶然一次机会,他接触到了云仓供应链,发现这种“一件代发”的模式符合发展需求,这启发了他创业的念头。2017年,林子琨的朋友邀请他回阳江做电商,但他觉得时机尚未成熟,于是婉拒了朋友的邀请。心里继续种着一颗创业的种子,为了继续学习电商知识,2018年,他入职了一家从事餐饮的互联网公司。“没想到电商的产业链条那么多、范围那么广。”林子琨说,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全方位接触电商这个行业。他从事的公司是一家主打农产品和蔬菜水果的电子商务网站,平台主要业务是提供全品类、一站式餐饮食材采购服务。“我现在干的就是这个。”林子琨介绍,当时为了学习电商知识,他研究了公司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方式,别人嫌苦的工作他也积极去承担,经常是最早去上班,最后一个下班的员工。产品从何而来、物流怎么发最省钱、售后该如何处理、在什么平台推广……林子琨逐一摸清了门路,也为创业打下了基础。2019年底,林子琨嗅到了商机,于是和姐姐一起合作做电商,在网上销售农产品。跑遍成功企业“取经”迎转机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林子琨的店铺并没有什么起色,一个月最多也就是10来张订单。“创业怎么这么难?”林子琨带着疑问重新出发。虚心好学是创业成功的第一步。林子琨回忆,当时他不断向亲戚朋友打听做得好的本土电商企业,并向别人取经。除此之外,还经常跑展会、工厂了解当下消费者的喜好。“阳东、江城基本都跑了一遍。以前出门都需要看导航,现在说出一个地名都可以找到位置。”林子琨笑着说,这些年油费也花了不少钱。经过不断学习和摸索,2021年,林子琨的公司迎来了转机。早在2020年,林子琨就与三洲村村民合作种植了百香果,2021年迎来收获期。林子琨“小试牛刀”将百香果挂网店销售,没想到百香果一销而空,日销量接近250公斤。于是,他立即联系收购商上线黄瓜,日销量接近2500公斤。产品销路有了,如何降本增效是个大问题。林子琨表示,从事电商行业,物流就是重要的一环。他不断和快递公司洽商价格,同时建立自己的云仓,不仅可以自己发货,还能替其他电商公司发货。渐渐地,因为有了产品和平台优势,林子琨公司的生意节节攀升,销售的产品也愈加丰富,去年的年销售额达到了500多万元。在发展电商产业的同时,他也不忘为家乡代言,助推家乡的特色产品走出去,如豆豉、海产品、五金刀剪等,不少产品成为了网上“爆款”。热心帮助待业青年实现创业就业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政府部门鼓励地方与电商平台对接,建设一批农村电商产业园、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和人才实训基地。2022年,林子琨的公司被评为“农村电商示范站”,同时也成为了江城区岗列街道见习就业基地。“我们从账号搭建、推广等基础课讲起,后面我们再一步步深入……”此前,在他的公司举办了一场电商培训课,吸引十几名有意从事农村电商的学员参加。林子琨作为讲师,为学员讲解了从事电商的基本知识。“只要有人想学,我就可以教。”林子琨说,这些年,他也带出了几个徒弟。他介绍,当时有个待业青年找到他,想和他学习做电商。林子琨便留他在公司实习,还给他上课。后来,这位小伙子自己出去单干,开了一家网店卖番薯。“前段日子向他了解了一下行情,据他反馈,目前做得还可以。刚开始是一个人做,现在都要请工人打包装和发货。”林子琨说,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学习和坚持。文章来源:放弃国企工作,阳江“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玩电商
  • 网创(电商版)教学案例18:带家乡农特产热销“云端”——90后电商达人张胜杰的创业故事

    教学案例 2023-12-18
    从一名电商小白到电商达人,1993年生于昌乐县乔官镇的张胜杰,抓住农产品电商的好时机,返乡创办潍坊盈羽商贸有限公司,将家乡农特产卖出了每年7000多万元的销售额,成为当地电商界的一个“传奇”。搭上电商快车张胜杰于2016年从青岛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毕业后,入职伊利集团做产品销售工作。在辗转于烟台、威海等地开展工作时,他发现家乡种植的贝贝南瓜卖得特别好。在他的心中,萌生出在互联网上销售贝贝南瓜的念头。2018年春节过后,张胜杰回到家乡,开始钻研起家乡贝贝南瓜的市场。“当时本地产的贝贝南瓜,几乎占据全国贝贝南瓜市场的全部份额。时至今日,昌乐本地产的和昌乐人在外地种的贝贝南瓜,仍然占据全国九成左右的市场份额。”张胜杰说,经过一番考察,他发现家乡作为贝贝南瓜的主产地,有得天独厚的原产地优势,但却鲜有人“触网”销售贝贝南瓜,他觉得这块市场很大,前景广阔,时机必须把握住。当年6月,他毅然辞职成立了潍坊盈羽商贸有限公司,专注网上销售家乡的农产品。张胜杰涉足电商创业,恰逢赶上了电商快速发展期。2019年被业内称为“直播电商元年”,这一年他也搭上了直播“快车道”,使公司迅速发展起来,每天聘请23个“网红”直播带货。公司的业务不断开拓,上线了抖音、快手、拼多多、淘宝、天猫、社区团购等多个电商平台,从单一的贝贝南瓜增加到昌乐西瓜、甜瓜、萝卜、芋头、大葱等多种本地农产品,经营范围从本地走向全国各地。闯出新的天地“如果说搭上农产品电商快车是抢得‘天时’,那么家乡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则是占得‘地利’。”张胜杰说,全国农业看潍坊,家乡的农业资源禀赋和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是自己事业迅速做大做强的另一“法宝”。农产品品质是农产品电商能否做好的关键。为把控好农产品品质,张胜杰采用“订单农业”模式,为本地农户统一提供种子、种植技术和订单收购、包装配送,致力将产品做到最好最优。2020年6月,他引进昌乐县第一家农产品分拣机器,通过对农产品清洗、烘干、分拣一体化,使农产品得到精细分拣、品质把控、规格统一,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销量越做越大,经营规模也不断扩大,他在广西、内蒙古等地建立合作种植基地,开创“农户+合作社+公司”的经营模式,使得产品品质有保证、四季不断供。经过4年创业,张胜杰团队不仅线上业务做的风生水起,线下业务也不断往纵深发展,主要给百果园、嘉兴市场、即墨市场、北京市场等多地市场供货,线下年销售额达2100多万元。带动乡亲致富从种植户地头叫卖、经纪人上门收购等传统销售模式,到如今本地农特产借助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张胜杰和他的团队让当地种植户享受到了电商红利。他一年售出南瓜、西瓜、甜瓜等农特产1500多万斤,不仅使种植户“价贱难卖”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还让本地农特产走俏全国、叫响品牌。创业的成功,并没有让张胜杰心浮气躁,他始终不忘初心,积极回报社会,带动乡亲致富。目前,他的团队从一开始创业只有两个人,到现在发展到固定员工25人。他的公司日常发送货带动周边村庄30多人就业,销售旺季可多达100多人,人均计件收入每天300余元。他向有志电商创业的年轻人积极传授创业经验,带动十多名乡村青年走上电商创业之路。2019年,张胜杰加入昌乐县暖心志工服务中心,经常参加助老、扶困等公益活动。2020年,他捐款1.5万元走访慰问15户贫困家庭。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他为部分小区免费配送水果、蔬菜。2021年7月,河南水灾发生后,他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捐赠1万箱、价值25万元的贝贝南瓜。2022年,他为我县疫情防控一线捐赠价值1.9万元物资,为“希望小屋”项目捐款2000元。他的公司被潍坊市商务局评选为“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他个人也先后被选树为潍坊好人、潍坊市十大杰出(优秀)乡村好青年、昌乐县工友创业优秀个人,获得潍坊市五一劳动奖章。文章来源:创业之星︱带家乡农特产热销“云端”——90后电商达人张胜杰的创业故事
  • 网创(电商版)教学案例17:高州90后“新农人”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教学案例 2023-12-01
    “90”后返乡创业女青年 颜玉莹:时光不负认真的人,岁月不负美丽的梦!“从小,我就在山间奔跑,田间玩耍,我摸过小鱼、挖过番薯、爬树摘过荔枝龙眼,我品尝过大山里的美味,感受过农民劳作的辛苦,也感受过丰收的喜悦。总之,我怀念童年乡村的一切。90后高州“新农人”颜玉莹说道。颜玉莹,1992年出生在高州市长坡镇大石冲利坑村,作为具有新知识、新视野的“农二代”,2018年颜玉莹放弃大城市工作,迎难而上,返乡创业,选择从事农村一线生产经营工作。从此,颜玉莹迈上了扎根农村、深耕农业、回馈农民的新征程,成为了一名“新农人”,用年轻人的先进理念和胆识书写着属于她的田园青春梦。万事开头难:“热爱与情怀”之坚持“新农”路刚开始返乡创业时,颜玉莹怀着对故乡的热爱与情怀,满腔热血,从一个小微商做起,销售高州本地农特产品,2019年开设“高州市长坡镇 颜宝宝农特产店”实体店,主营农村土特产销售。可是,创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那时每天销售量多的时候才几十单,少的时候有几单,而且在乡镇物流快递不够便捷,物流成本高,利润非常低。为了节约成本,颜玉莹仅租用一个二十多平方的店面使用,场地小,货物多,连打包工具都没地方放;看货、收货、搬货、打包、打单、发货等都是她一个人完成,做得十分艰难。可是,梦想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奔跑的人。2018年以来,高州先后成功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配套了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和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全市行政村物流覆盖率100%,镇级电商服务站点覆盖率100%,行政村电商服务站点覆盖率达50%以上。努力与机遇并存: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颜玉莹嗅到了直播、短视频的巨大商机,通过自学拍摄技巧、剪辑短视频,直播介绍高州本地农特产。但是由于场地、专业器材受限以及缺乏专业的辅导培训,一开始电商销售的效果并不理想。直到2021年,通过高州市电子商务协会的介绍,颜玉莹了解到了高州市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并经高州市科工商务局的批准,于2021年12月进驻国家级项目长坡公共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仓库、专业直播间,还可以享受免费的专业技能指导培训。在高州市长坡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颜玉莹正式开始了她的电商之路,参加了中心组织电商直播高级班培训、电商运营技巧培训、品牌建设培训及销售平台产销对接宣讲会等一系列活动。参训结束后,她马上开通了视频号及抖音店铺,运用所学知识亲自出镜拍视频和直播,扩大了产品的销售途径。同时,品牌建设培训使她深刻认识到品牌建立的重要性,在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颜玉莹注册了自己公司的第一个品牌“颜农千果”。颜玉莹探索“互联网+种植代销+实体店”模式,面对农村产品种样繁多,但种植规模不大不专业,严重影响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的现状,她深入农户走访调查,与村民签订“代销协议”先从长坡最有名的两个品“四季芒”及“九豆干”开始,后增加到十多个产品。 从追梦人到助梦人 :返乡搭建平台 领航青年创业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颜玉莹已从一窍不通到成为了电商行业的“优等生”。在她的努力下,从一人创业,到带动了200多人创业,合作收购农户237名,覆盖20多个村委会;还组建了专业的电商运营团队,通过电商把高州本地的优质农特产从一两个产品增加到了十几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22年,带动本地农产品销售近500万元。同时,带动了周边村民及妇女、低保户就业,帮助周边农民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及寄快递难、快递费高等问题,为乡村振兴出自己能力所及的一分力。文章来源:电商赋农,粤向高峰——高州90后“新农人”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 网创(电商版)教学案例16:码农转行拼多多创业致富

    教学案例 2023-12-01
    与5个同学一起苦苦钻研2年多,自建系统,获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三等奖;因为父亲的一条短信,他毕业后放弃两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的面试机会,回家继承家业;今年7月,他在拼多多新开了一家网店,营业额从0到3200万元,只用了短短三个月……福建漳州平和县与福建、广东两省八县相连,素有“八县通衢”之称,琯溪蜜柚是该县的三大绿色品牌之一。当地有“中国琯溪蜜柚之乡”之称,但仍是个经济欠发达县。这里每年最热闹的时候是柚子丰收的时节,此时,来自全国的水果供应商都会云集这里。像水果商这样的职业,是陈宗佑之前从未想过的。“做拼多多之前,我做了很多人生规划,唯独没有电商。”毕业于厦门一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陈宗佑说,自己家境相对不错,大一玩了整整一年游戏,大二时突然醒悟,认为“应该干点正事”,于是他和五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决定,参加国际大学生软件设计领域含金量最高的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但在这之前,学校在这一领域还是空白,没人参加过,更不知道比什么、怎么比。“我们六个人刚好分两组,就自己掏钱买书、上网查询,一点点摸索、学习。”陈宗佑说,他们沉浸其中,顾不上过周末和假期,连过年也只是回家待几天就回到学校。近两年半的时间里,六个人的主要精力就是研究比赛。随着对竞赛规则的熟悉,他们还自己研发了一套在线判题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判断谁的代码写的好,又快、又正确、运行时间短”。他们研发的这套系统今天仍然被用于母校的教学,最近一个月使用了8500多次。作为创始元老,他们六个人拥有一项特权:登录名前缀为“admin-”。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宗佑等六人拿到了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福建赛区的三等奖,为母校创造了一项记录。但获奖的喜悦还未消退,毕业的时间已经来临。陈宗佑说,他本来想从事软件设计相关的职业,做一名码农,六个人的团队中已有四人在国内的知名互联网企业工作。2016年7月的一天,他原本要去两家知名的互联网企业面试,但当天凌晨5点多,他突然接到父亲的短信,“醒了么,我想和你谈一谈”。这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陈宗佑的父亲是国内一家知名水果连锁企业的一号供应商,每年给该企业供应数千万斤的漳州平和柚子。父亲希望作为长子的他能回家学做水果生意,将来继承家业。“我父亲白手起家,从摆地摊开始,一步步走到今天。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听父亲的,回家帮父亲打理生意。”陈宗佑知道,父亲18岁就到深圳打工,自他出生后,父亲就开始尝试做水果生意,先是摆地摊,后面推着车子到处推销、送货上门,他也从小就帮着父亲送货。“当时,深圳欢乐谷、世界之窗、民族村、大小梅沙等景区的水果都是我们家送的。”回到平和县的老家后,陈宗佑经过思考,认为家里的生意必然要走线下和线上两条路。父亲打拼数十年,线下渠道已经很完善,他就决定研究线上销售。“2016年到2019年,三年多时间里,我几乎每一年都有一个重点,都在紧跟线上销售的热点。”陈宗佑说,2016年下半年,他尝试做微商,开店、找果、打包、贴单、找快递公司发货……全链条就他一个人,当年卖了几万斤柚子,赚了四五万元;2017年和2018年,依靠父亲打下的线下供应链,他又尝试做代发,专为其他电商商家供果,两年时间发出了近20万件柚子。 2019年,陈宗佑接触到了拼多多。因为老家地处优质农产品原产地、供应链完善,自己又是农业“新二代”,2019年下半年,拼多多的工作人员到平和县找他,提议他帮其他商家代发的同时,也可以自己开网店。“拼多多的人来了三次,我就想试一试。没想到效果真的挺好,日销量很快就冲到六七千单。我是10月下旬开店的,当年卖了100多万箱。”实践出真知,陈宗佑认识到了拼多多平台的巨大潜力,但他平时还要帮父亲打理生意,难以两边兼顾,他决定与父亲谈一谈,希望专心在拼多多上发展。100多万箱的销量,跟父亲的生意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父亲希望他做好线下供应商,拒绝了他的提议。陈宗佑决定用事实说服父亲。2020年7月,酝酿了近半年,陈宗佑出手了。他在拼多多新开一家店,取名“集锦园生鲜旗舰店”。开弓没有回头箭,要做就做最好。他明白,只有做出成就,才能说服父亲。但电商平台上竞争激烈,要想取胜,必须走差异化路线。在开店前,陈宗佑筹集了数十万元资金,收了一批柚子,投放到广东佛山、东莞和广西等地的水果批发市场。经过近一个月的前期铺垫,取得了很好的反响。而他利用那段期间,把产品、快递、包装等各个环节一一理顺。7月27日,“集锦园生鲜旗舰店”上了第一个柚子链接。从7月27日到8月3日,这家店就由陈宗佑和他妹夫再加一个客服管理。“订单量很快就冲到日销3000单,每天睁眼都是手机和电脑的各种软件铃声,客服说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8月15日一天,柚子销量已经超过万单,客服也从1人增加到4人。陈宗佑记得,出货的最高峰出现在9月份,店铺日销量涨到4万单,他和妹夫每天负责打单、联系工厂下单、发货,还要抽空招聘、培训新的客服,都是次日凌晨三四点才下班。早上8点闹钟一响,便迅速醒过来,登录拼多多界面,回复顾客的询问……在那段时间里,陈宗佑的体重一下子掉了十几斤,至今没有恢复过来。辛苦的付出,换来的是丰厚的回报。8月份,他们营业额冲到500多万元;9月份达到1300多万元;10月份近1000万元……陈宗佑统计过,从7月底至今,他的拼多多店铺营业额已经超过3200多万元,卖出了2000多万斤平和柚子。团队人数增至16人,日销量稳定在1万多至2万单。见证父亲白手起家的经历,陈宗佑知道,营业额三个多月内从0元到3000多万元,销量冲到2万单,这在传统商业领域是相当难实现的。但这样的奇迹通过电商却能实现,这就是电商的魅力。陈宗佑用营销成绩向父亲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父亲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之前我找父亲要货,父亲总是不屑,经常劝我好好跟他学。现在我跟他要货,他二话不说,直接给了。”现在,陈宗佑在策划一桩更大的事业,依托拼多多平台,保护平和柚子的品牌,把品牌打出去。他说,柚子是平和县当地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但该县经济欠发达,农民既要承担自然灾害和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又要把相当一部分利润“送”给中间商,辛苦一年却难以致富。他看见,每年柚子丰收季节,水果商就云集平和来收货,像“围猎”一样。过了柚子季节,这些商人又会转入另一个水果产区,继续围猎。今年因陈宗佑的“入圈”,当地抵挡住了一波外地水果商贩大佬的“入侵”,“我是平和人,我希望平和柚子的行情可以由我们平和人掌握,让更多的平和农民致富。”他说,他希望除了自己的网店做大做强,还希望与当地更多的年轻人通过拼多多等电商渠道,一起保护好平和柚子品牌,擦亮这张平和的农产品名片,让价廉物美的源头好货走进国内千家万户。陈宗佑的故事,是新农人依靠拼多多创业致富的一个典型事例。据估计,2020年,作为国内最大农产品上行平台的拼多多,农产品销售规模将增至2500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拼多多平台已经直接带动全国超过10万名新农人返乡创业。有了电商助力,农业、农村和农民正在迎来新的春天。原文链接:从“富二代”到电商“创一代”,福建95后小伙陈宗佑的电商创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