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虎为何要卖掉自己?大概有三大理由

    热点聚焦 2016-07-20
    导语:如今,雅虎似乎自暴自弃了,将很快结束历时已久的竞购进程,从而将自己的核心业务抛售出去。这些核心业务包括搜索、电子邮件、广告和媒体等。《纽约时报》网站近日发布文章,对雅虎抛售核心业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雅虎此举主要基于三大原因:丧失竞争优势、公司营收萎缩、面临股东压力。以下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曾经的互联网巨头——雅虎,在经历了10年的痛苦挣扎之后,一直未能在搜索、社交媒体和视频等领域找到克敌制胜的战略方案。如今,这家公司似乎自暴自弃了,将很快结束历时已久的竞购进程,从而将自己的核心业务抛售出去。这些核心业务包括搜索、电子邮件、广告和媒体等。竞购雅虎的潜在买家主要包括Verizon、AT&T、几家私募资产公司、Quicken Loans联合创始人丹·吉尔伯特(Dan Gilbert,他还获得了沃伦·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的资金支持)。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雅虎要抛售这些核心业务呢?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失去竞争优势雅虎的价值取决于该公司各个业务的用户群,曾几何时,雅虎的用户数量大大超过了谷歌和Facebook。但是,在过去的10年中,雅虎因为竞争乏力,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广告营收和搜索流量被这些公司吞噬。二、营收萎缩经过了多年增长之后,雅虎公司的营收在金融危机后开始萎缩。当阿里巴巴于2014年上市时,雅虎从中获得了巨大利润,以致于该公司在阿里巴巴中的股权市值超过了雅虎本身的业务。众所周知,雅虎在阿里巴巴公司持有15%的股权。去年,雅虎亏损44亿美元,与此同时,该公司也进行了重组,包括减记像Tumblr等部分品牌的估值等。2013年,雅虎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Tumblr。三、面临股东压力2012年,还在谷歌担任高管的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被挖来担任雅虎首席执行官,以此来扭转公司的困境。在此之前,雅虎的数任首席执行官都遭驱逐,原因就是这些高管们一直没有把雅虎从2000年互联网泡沫中拯救出来。梅耶尔在执掌雅虎大权之后,该公司股价一度反弹到自互联网泡沫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在去年,雅虎的市值却再度大幅缩水,而这一后果与梅耶尔几年来的无能无力息息相关,而这样的结果也导致股东们对梅耶尔的表现越来越不满意。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京东、天猫争做商超霸主的底气从哪来?

    热点聚焦 2016-07-20
    导语:仍处于低渗透率状态的线上超市成为新战场,“猫狗”两大阵营已经列阵。刚刚坐实换帅的消息,接棒天猫超市总经理职务的江畔第一次公开亮相便招来竞争对手隔空“抗议”。京东“借用”一名京东超市员工的口吻,质疑天猫超市已成为“线上第一大超市”的说法。而日前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又公开表示,要在三年内结束商超之战,做线上线下第一。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口舌之争,实则是两大电商巨头抱团线下巨头后的底气,仍处于低渗透率状态的线上超市成为新战场。“猫狗”两大阵营已经列阵。打口水仗:均称商超第一没想到天猫超市在自家发布会上的一次平台介绍引来了竞争对手京东超市的强烈不满。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天猫超市总经理江畔在天猫超市日前举办的发布会上表示,到目前为止,天猫超市已经是网上超市的第一,并将在三年内达到千亿元规模,成为线上线下最大卖场。刘强东则在日前参加央视《对话》栏目时表示,大家电业务今年将超过国美,明年将超过苏宁,而对于竞争最激烈的商超业务,正考虑如何在三年内结束商超之战,成为线上线下“双料冠军”。除了在目标上叫板外,江畔前半句对天猫超市现在是“线上商超老大”的表述也让京东方面不满。京东超市随后通过微信公众号“京东超市小报”发布的《京东超市员工致天猫超市江畔先生的一封信》提出了三点质疑。京东超市从销售规模、配送覆盖范围、招商合作规模三方面认为,天猫超市都难称“线上第一”。京东方面表示,天猫超市号称已是线上第一却没有公布相关数据,公开可查的数据是去年“双11”期间,天猫超市订单超过100万,而京东超市当天订单已超过了720万,今年“6·18”期间,京东超市商品销量超过1.7亿件。而且在覆盖范围等方面京东超市更具优势。不过,江畔在当天发布会上也表示,天猫超市希望做线上线下第一也并非只指销量,更多是在服务、品牌影响力方面达到第一。拼内功:拉拢传统超市日前刚刚牵手国际线下第一大商超零售巨头——沃尔玛,并拿下沃尔玛全资控股的线上超市1号店似乎让京东这次叫板更具底气。而就在天猫超市发布会当天,天猫超市也拉来德国最大、世界第三的零售批发超市集团麦德龙和快消品大佬宝洁等零售业巨头前来站台。电商巨头京东与天猫的对撕已变成一场集团战。京东日前与沃尔玛达成合作引发行业热议,其中,超市业务被视为双方最大合作点之一。江畔在被问及京东与沃尔玛合作后对天猫超市的威胁时谈到,零售业竞争无处不在,“欢迎公平的市场竞争”。而天猫超市当天发布的最新发展战略也充满了火药味。根据江畔介绍,未来一年天猫超市将加倍投入,启动“双20亿计划”。其中,20亿元继续补贴消费者,另外20亿元用于打造供应链、商品结构和服务升级。其实,近来双方在商超业务方面已进行了大量布局。日前与沃尔玛达成合作被视为在商超领域进行的一次大补血,而1号店本身的线上商超业务直接实现“互补”,并直接在华东地区称雄。此外,去年京东曾斥资43亿元入股国内商超巨头永辉超市,同样被看做是对商超业务尤其是生鲜业务的一次发力。而天猫超市则在疯狂联合国际零售巨头。据江畔介绍,进口商品是天猫超市深度运营的类目之一,天猫超市也将进一步巩固进口策略。今年4月,麦德龙已与天猫超市达成深度合作,包括麦德龙自有品牌在内的近百款精选商品和特色商品已进入天猫超市。德国Inferno、西班牙DIA的商品也进入上架倒计时。江畔表示,天猫超市在招商方面与天猫、天猫国际深度打通,今年内,天猫超市陆续与全球十大知名高端超市展开独家战略合作,十大海外超市的优质商品进入菜鸟天猫超市专用仓,为消费者提供当日达甚至半日达购物体验。对线下零售巨头和快消品牌而言,他们也乐于加入这场声势浩大的商超大战中。毕竟,这也是瓜分市场的一次绝佳机会。麦德龙集团电商总经理陶源表示,麦德龙正在打通“双通道”,一层含义是线上线下双通道,另一层含义是天猫国际和天猫超市,“在这里,天猫超市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陶源看来,天猫不仅可以帮助麦德龙打通“最后一公里”,快速铺向全国市场,同时也可以借天猫平台数据为企业规划提供支撑,并可探讨O2O业务。赌未来:寻求电商新增量虽然表面上看只是京东一次口水仗似的抗议,但深层次却表现出京东对于线下超市业务的看重。双方已经看得非常明白,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线上超市业务已是必争之地。今年一季度天猫超市悄然换帅被业内解读为天猫超市的一次发力。要知道,江畔曾在沃尔玛任职17年,在超市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江畔透露,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把天猫超市定位为继淘宝、天猫、聚划算之后第四个消费者平台,“对阿里巴巴集团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据了解,天猫超市一直在执行“一路向北”战略,天猫超市去年来到北京,今年将攻下上海。“截至目前,天猫超市已扩张到11个重点城市,接下来会扩大到全国超过30个城市以上的重点城市,这就是整个天猫的城市战略。”线上超市的发展潜力是引发双方共同关注的重要原因。江畔表示,快消行业在线上发展非常快,但目前行业线上渗透率只有7%。超市业务品类具有高复购率等特点,这成为增加电商平台消费黏性的绝佳选择。零售专家、上海尚益咨询总经理胡春才表示,电商平台一直看重高增长率,这也是博得资本市场芳心的关键,“目前电商平台在大多数品类已经遇到了天花板,线上超市业务成为仅剩不多的增量市场”。作为京东最早的投资者,今日资本总裁徐新因最早大手笔投资京东做自营物流而被业务所熟知,这次她又把宝押在了京东的品类扩张方面,尤其是商超业务。徐新坦言,商超业务作为零售业中最大的一块业务不可能不重视,“商超品类具有高购买频次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消费黏性,尤其对女性消费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为京东带来更多女性客户”。刘强东也在上述栏目中坦言,目前京东的运营能力做得并不是特别好,没有让消费者“逛”起来,“消费者可以在京东上找大量商品,但我们没有很好地排列和组织,给消费者建立逛的路径”。在徐新看来,商超业务已经到了电商平台必争之时。胡春才认为,在巨大的规模效应面前,电商平台已打破了线下零售的物理壁垒,电商行业也会尽显“马太效应”,即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京东、阿里方面的争夺会更加激烈。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苹果再扩军 iPhone 7 Pro与iPhone 7 Plus齐入镜

    热点聚焦 2016-07-20
    导语:据科技网站AppleInsider报道,虽然关于iPhone 7的传闻已经多到数不过来了,但双摄像头版iPhone的出现恐怕是板上钉钉了。曝光的iPhone 7系列三款机型据科技网站AppleInsider报道,虽然关于iPhone 7的传闻已经多到数不过来了,但双摄像头版iPhone的出现恐怕是板上钉钉了。不过,有一点一直困扰大家,那就是这家伙到底是替代传统的Plus机型,还是要成为苹果的全新定位产品呢?今天,微博上曝光的这几张照片给了我们答案。在图中,我们第一次见到了三机同时出镜,两款大号机器也分别被标注为iPhone 7 Pro和iPhone 7 Plus。而此前传闻中的双摄像头和Smart Connector则出现在了Pro机型的身上。看来,苹果的iPhone 7系列这次要三机齐发了。三款机型的正面长这样虽然此次曝光的图片解答了人们心中的部分疑问,但眼尖的网友却惊奇的发现,原属于iPhone 7系列的三款机型背后却像iPhone 6s一样打了一个“S”的标志,难道传说中的十周年纪念版iPhone就长这样?传闻中提到的OLED曲面屏呢?激动人心的外形设计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只有两种解释:1.这可能是苹果发给制造商的样机,打上“S”的标志就是为了起到迷惑的作用;2.这张照片中的样机是假货。两个月后,全新的iPhone就将正式与我们见面,无论这次是两款还是三款机型,苹果可能都会取消3.5毫米耳机接口。此外,一直让人头疼的16GB版本终于要扩展到32GB了。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互联网创业的基础逻辑已然改变,创业公司大量倒闭并非环境问题,而是“物种问题”

    热点聚焦 2016-07-19
    集束式连接的机房井然有序         其实张颖的寒冬论14年年中就出来了,到现在两年了,这两年是寒冬吗?我觉得不见得:这两年疯狂的投资也有,死掉的公司也有,两者都比起之前任何年份要多。投的多,死的多,是活跃的表现,并不是那种寒冬的死寂。       但进入16年以来,作为一个创业者,确实感觉是投的少了、死的多了。当然这是微观的感受,缺乏宏观的认识。作为一个创业者,我们只能相信站在更高层面的投资大佬的话:寒冬来了。        但寒冬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1. 寒冬并非因为经济下行,实体经济下行对互联网公司更多是利好       讨论寒冬,其实我们的讨论只是在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和投资。       过去十年,是实体经济下行的十年,却是互联网爆发增长的十年。可以说,过去十年,除了房地产、金融,增长最快的也就只有互联网了。某种程度上,实体经济下行,制造业和传统商业的失血造就了互联网产业的高度繁荣。       打个比方,商场倒闭了,大家只能网购,所以淘宝就火了。所以经济下行不是寒冬来了的理由,甚至,经济下行期间,互联网会成为避风港,反倒有很大的可能逆势加速喷发。        2. 互联网创业的基础逻辑已然改变,BAT的格局或将被打破       如果经济下行并不会打垮互联网,那么大批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倒下只说明一件事:互联网创业的基础逻辑已经被改变,那么,互联网创业的基础逻辑有哪些呢?       商业社会有三个基础元素:信息、钱、物(商品),百度是基于搜索的信息展示,腾讯是基于社交的信息交互,阿里是基于钱和物的交付,三者占据了到达用户三条最主要的路径,建立了自身生态,其它互联网公司大多是延续三者的商业逻辑,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打出一片天地。       但世界已经改变,不知觉中,腾讯完成了从QQ时代到微信时代的转变,阿里完成了从淘宝时代到支付时代的转变,而百度没有变,所以已经落后了一大截,渐渐有出局的危险。       巨头的危机意识,让其提早布局,迅速转向,奔向新的广阔天地,而大部分创业者却缺乏这种意识,未能及时调整,因此面临危机。       创业公司大量倒闭并非环境问题(寒冬),而是“物种问题”,泛电商类公司将出局       “寒冬论”流行的最重要的佐证是大量创业公司,甚至一些独角兽级别的公司的倒闭潮,但这更多是“物种”问题:这轮遇到麻烦的大部分都是电商型公司,如蜜淘网、爱屋吉屋、爱鲜蜂、澎湃养车等等。整个电商类公司,包括O2O和外卖,这一个大的物种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早几年有个毕胜的“电商骗局论” 其实就是在给大家算账,说做电商这也要钱,那也要钱,怎么干都是赔,毕胜的乐淘网也在烧了N多钱之后,赔不下去倒掉了。       这篇文章当时出来引起了轩然大波,现在来看,毕胜的观点是正确的,电商这个骗局虽然当时没有被戳破,拖了两三年,到现在终于要戳破了。       所以,电商行业,包括O2O和外卖,其基础逻辑出了问题,其商业模型在成本效率上有致命的缺陷,这种缺陷一直存在,并随着企业壮大到一定规模,并最终现在爆发出来。       成本和效率决定一切, 九块九包邮,无论费用谁来支付,都是违背社会效率规律的倒退       电商行业的致命缺陷在餐饮电商(外卖)被最大化的体现出来:一份20元的外卖,需要支付7元的快递费,需要支付3-4元的平台佣金,剩余的费用根本不足以支付商家租金、人工、原材料的费用。       与淘宝相同的是,外卖商家大部分都是亏损的,比淘宝更严重的是这一比例超过90%!我们很难想象90%的商家个个都是雷锋,能够长时间亏损的情况下提供健康安全的外卖。餐与普通商品不同,粗制滥造的淘宝货不会要人命,外卖却直接威胁人的健康和安全,所以外卖行业将是整个泛电商行业最危险的地带(ps美团饿了么的投资人要小心啦)。       前文说到阿里是基于钱和物的交付,这是商业的基本形态。两者之间,钱的交付相对比较简单清晰,更多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在物的交付,无论O2O或者是外卖都是一种物(商品和服务)的交付形态,但目前来看,这两种交付方式都有缺陷。       早期淘宝的成功就在于提供了新的钱的交付方式(在线支付)和物的交付方式(快递),前者的成功是网络技术的必然胜利,而后者依赖低廉的劳动力,形成了一个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超过数百万人的超规模的终端配送体系。       随着环境的改变,人力成本的上升,支撑淘宝和其它电商的第二个基础将不复存在。       曾经九块九包邮是淘宝最醒目的标签,但不管物流成本是谁来支付,是平台还是商家,让一个劳动力专门去配送一件9.9元的商品,严重降低了社会效率,最终必然会被淘汰。        聪明的马云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将重心转移到支付,阿里也顺利进入了蚂蚁金服的新时代。那么现在,阿里有了支付,其它电商公司又剩下什么呢?       分散式电商的批量死亡并非寒冬,集束式电商上位成为新的电商主流       集束的意思就是将若干的线捆扎成束,这是一种从原始社会就被我们掌握的技巧。如采用集束布线的大型机房井然有序,如果采用分散的连接形式,则必然造成效率低下、错误频发。       我们可以将物流看作一条一条的线,现在这些线是就是胡乱窜的一团乱麻,效率极低,从成本上看亏损严重。在过去的增长期,其实都是投资在为这种亏损买单,但终有一天,投资人将失掉为这个亏损买单的能力和意愿,而这一天现在来了,总算来了。       所以集束式电商要改变这一点,要形成集束式的物流,需要的不单单是物流的数据的调控,更是对于销售形态的一次巨大调整,最终会有一批新电商完成这种集束式的调整成为新的电商主流。       “寒冬”确实来了,但寒冬更多是电商行业的一次自我迭代,从宏观上看,市场上的资金没有减少,在集束经济的新模型被证明之后,这些蛰伏的资金或将成为集束经济的动力引擎。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