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歌将全面推出拼车服务:只联系乘客司机 不从中赚钱

    热点聚焦 2016-08-31
    导语:谷歌将在旧金山推出分享出行服务,帮助用户以便宜的价格拼车出行。北京时间8月31日早间消息,《华尔街日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称,谷歌即将成为Uber的竞争对手。谷歌将在旧金山推出分享出行服务,帮助用户以便宜的价格拼车出行。谷歌今年5月在加州总部启动了试点项目,帮助当地某些公司的数千名员工使用Waze应用去联系同行者。消息人士表示,谷歌计划今年9月将这一项目推广至整个旧金山地区。谷歌于2013年收购了Waze,后者根据司机提供的信息提供实时的驾车导航服务。与Uber和Lyft等公司提供的按需出行服务不同,Waze希望将有着同样出行方向的乘客与司机联系在一起。谷歌表示,其目标是尽可能地降低车费,鼓励车主成为司机。在Waze当前的试点中,乘客支付的费用为每英里54美分,低于Uber和Lyft。目前,谷歌并不从中赚钱。谷歌进军分享出行服务有可能与Uber发生冲突。Uber的成立已有7年时间,最新估值约为680亿美元。该公司被认为发明了通过智能手机打车的服务。谷歌和Uber曾经是合作伙伴。2013年,谷歌向Uber投资了2.58亿美元。然而近期,在某些领域谷歌变成了Uber的竞争对手。本周一,由于利益冲突问题,Alphabet高管大卫·德拉蒙(David Drummond)宣布辞去Uber董事会成员的职务。Uber此前一直在打车应用中使用谷歌地图,而近期也开始自主开发地图。与此同时,两家公司也都在开发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的这项技术处于领先。谷歌于2009年启动了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目前测试车辆的行驶里程已超过180万英里(约合290万公里)。本月早些时候,Uber收购了刚成立6个月的无人驾驶卡车公司Otto,而后者由谷歌资深员工创立。Uber表示,计划未来几周在匹兹堡测试自动驾驶出租车,从而率先开始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测试。Uber和Lyft拒绝对此置评。谷歌的目标是颠覆交通出行行业,而Waze是其中的一部分。消息人士表示,谷歌正考虑利用分享出行服务去测试无人驾驶汽车,而谷歌高管也认为,分享出行将成为无人驾驶汽车可能的商业模式。Waze开拓新市场的道路或许会类似于在以色列的发展。Waze创立于以色列。去年,谷歌在以色列的通勤者中开始测试拼车服务,而这一服务的发展速度很快。Waze分享出行服务目前已普及至以色列的大部分地区。在旧金山的试点中,任何本地Waze用户都可以注册为司机。然而,只有旧金山某些大公司的约2.5万名员工才可以呼叫车辆。这些公司包括谷歌、沃尔玛和Adobe等。此外,乘客每天只能在上下班通勤时打车两次。在未来的发展中,Waze将允许旧金山的任何用户注册为司机或乘客。尽管谷歌目前尚未从中收费,但消息人士表示,谷歌未来将在以色列和旧金山探索多种不同的费率。麦格理集团分析师本·沙赫特(Ben Schacheter)表示,Waze提供分享出行服务是谷歌很自然的下一步。谷歌已明确表示,有意进军交通出行行业。不过他认为,谷歌需要解决多方面可能的问题,例如法律问题和安全问题。沙赫特表示:“我并不认为,对于可能出现的许多问题他们具备丰富的经验。”消息人士表示,与Uber和Lyft一样,Waze司机并不是公司员工。与Uber不同,谷歌并不计划验证Waze司机的身份,乘客需要自行鉴别司机是否有问题。在谷歌内部,Waze有着独立的部门。目前,Waze的活跃用户数达到6500万。加州萨克拉门托一名29岁的非营利机构员工罗伯特·李吉特(Robert Rickett)表示,他每天使用Waze导航,尤其是每晚担任Lyft司机期间。他表示,他不会放弃Lyft,转向Waze的服务,除非Waze能给司机带来更多福利。不过他也指出,Waze在司机中的良好声誉是重要优势,但他也并不清楚Waze是谷歌所有。“有很多人信任Waze。如果他们可以利用好这一点,那么就有能力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华人首富王健林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挣出来的

    热点聚焦 2016-08-31
    导语:作为万达集团的掌舵者,王健林走到哪儿,眼球和关注就会跟到哪儿。作为创业者,王健林敢想、敢说、敢干的形象深入人心。作为万达集团的掌舵者,王健林走到哪儿,眼球和关注就会跟到哪儿。作为创业者,王健林敢想、敢说、敢干的形象深入人心,一路走来,他用“冒险”“创新”和“坚持”的“王氏三法”书写出一段又一段商业传奇。冒险,让他成为市场经济下首批创业家中的幸运儿;创新,让他不拘囿于已有和所得,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实现飞跃式发展;坚持,则是他历经艰险取得成功的必杀技之一。心之所向,行之所为,他风华正茂时已经是领路人,花甲之年仍然是开拓者。他坚信“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于是带领着他的商业帝国角逐一个又一个的“No.1”。而这些远不是终点,他沉潜波澜壮阔而又跌宕起伏的时代潮流,走得依然执著,因为他的目光一直投注向前方。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将王健林称为“冒险家”并不为过。他向来敢于冒险,“清华北大不如胆大”,这已经成为王氏语录中的经典一句。1987年,为了响应国家“百万裁军”的号召,王健林告别了自己18年的部队生活。转业后,王健林来到大连市西岗区区政府任办公室主任。但仅过一年后的1988年,本被认为仕途无量的王健林竟弃政从商。彼时,国家经济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改造旧城成为城市规划者的选项之一。王健林投身住宅地产,选择的就是旧城改造——大连市西岗区北京街旧城改造项目。当时,公司测算北京街棚户区的开发成本是一平方米1200元,而大连最贵的房子只卖一平方米1100元,许多人看到这个项目望而却步。但王健林不仅做了,而且还在旧城改造中进行了大胆创新——暗厅改成明厅,安铝合金窗,装防盗门,每户配洗手间。“这些现在看起来很平常的改动,在当时可是要冒很大风险的。那个时候,只有局级干部的住房才可以配备洗手间,因为这个,我还差点被纪委调查。”王健林回忆道。最终,这个人人避之不及的项目让王健林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挣了近千万元。当时八百多套房子全部卖完,而且每平方米均价卖到1580元,创造了大连市的房价纪录。“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年,邓小平对周边的人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这年,万达踩准国家宏观政策的节点,成为东北三省首批5家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1992年8月8日,万达集团宣布成立。和邓小平选择南下深圳一样,王健林也嗅出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巨大的机遇,他看到了南下的前景。他说:“留在大连,可以生活得很好,但永远都是一家地方性的企业。”“看准了就要去干。”1993年万达决定南下扩张。后来王健林提起最初闯荡广东的经历:那时北方人哪儿敢去广东,话都听不懂,去了以后,人家觉得土老冒来了。“但是我觉得一定要走出去,只在家门口不叫汉子。”尽管在广州第一次开发没有赚多少钱,但这极大地鼓励了万达走出去的勇气。一个北方的企业,可以到当时改革开放前沿、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赚钱,说明这事可以做。1998年始,万达先后到成都、长春等多个城市,全面开始了扩张之路。如今,万达的项目已遍及全国九十余城。26年来,万达在王健林领导下从住宅地产做到商业地产再跨到文化旅游产业,从一家地方性企业,发展成为国际知名企业,王健林的胆识可见一斑。“富贵险中求”,在他看来,最关键的是要敢闯敢试,当然,“敢闯敢试不是蛮干,是看准了不怕失败,蛮干是没有目的去干。”“看准了”,也就是把握大方向。而万达的发展正是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机遇,并以超越政策的前瞻性获得了时代丰厚的经济回报。进窄门的孤独者圣经有言: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回望王健林的创业历程,不难发现,在多个紧要关口,他都选择了进窄门。在2000年宏观形势一片大好,住宅做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王健林孤注一掷转型做商业地产;2005年当商业地产做得如日中天、赚得盆满钵满之时,王健林别出心裁转做“文化”,布局文化产业,2008年又开始“不务正业”做旅游投资。每一次,他的决策都显得独特而难以理解,但是他并不畏惧成为一位“曲高和寡”的“孤独者”。时至今日,已在商界奋战了二十多个年头的王健林仍在不断做“加法”。做院线、投资文化产业、旅游业,甚至投拍电影,在一直伴随的质疑声中,王健林选择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判断,“想获得超额利润,想赢得比别人更快的发展步伐,一定要敢于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所有人都认为能赚大钱的行业一定不能进,只有少数人认为能做、多数人认为不能做的事情才能获得超额利润,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王健林曾说,“创新者大部分成为先烈,少部分成为先进”,但正是因为有成功的可能性,激励着后来人不断攀登、不断创新,希望成为那个极少数的成功者。于是,王健林一直扮演着追求创新的“少数派”。而万达的尊严,正来自于它的创新能力。万达发明了有中国特色的商业地产发展模式——综合体发展模式,受到各地政府的青睐,业界曾评价万达综合体“改变了城市的功能和定位”。不服输、不认命,他创业路上的探索一直在“非正统”的状态中进行,他的精神也一直处在叛逆状态、革新状态和创造状态。但“非主流”地进窄门并不等于逆潮流而动,相反,王健林向来擅长顺势而为,这点有目共睹。“做企业一定要顺应国家建设方向,借国家发展之势才能事半功倍。”他曾如此总结成功经验。“造梦者”依旧在路上从创业到今天,王健林一直没有停止“造梦”。如今,年届花甲的他梦想依旧在路上。“之所以还没有退休,是我的目标还没有达到。”王健林的新梦想是将万达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做全世界最好的文化集团。如果要给“世界一流”加上个期限,王健林希望至少,或者首先是一百年。因为“国际万达,百年企业”正是万达集团的口号。一直以来,“百年企业”是众多经营者毕生追求的目标,但能够始终站在时代浪潮上并非易事。居安思危、因时而变从来就是成就百年基业的关键。“不破不立。”显然,王健林认为,要实现这一理想,转型是必然的选项。“2020年万达将不再是房地产企业。”这是王健林这两年最常说的一句话,其背后传递出的正是万达商业王国谋求转型的决心。“我实心实意想把文化旅游做上去”,王健林认准的事就会坚持到底,“我不做了还要交给下一代人去发展”。在外界看来,万达的步子迈得“有点快”。但对于这一速度,王健林却表示“很正常”。“如果按正常走的话,我们也许做不到世界第一。美国的那些公司都发展了100年,才在这个行业中排在前面,要走100年的话,我就看不到了,所以我们要更快。”是的,王健林始终是执著于快速做“第一”的,所以投资逻辑会非常直接,“我买什么能成为全球第一?”在购买AMC前,他曾考察过酒店业,但发现要通过并购成为全球酒店业老大,目前不可行。而万达在中国影院市场已有深厚基础,在拿下AMC之后,能自然成为全球第一的影院公司。此交易也完成了王健林的一个心愿,即成为全世界的“No.1 in something”(某行业老大)。王健林相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将心敞开,格局展开,他每次都透视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未来。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王健林马不停蹄地去逐梦,并且从未放慢脚步?仅仅是为了财富?可财富之于一位对“首富”称号都毫不关心的人,已没有那么强大的原始驱动力了。原来,潜藏于心的是另一重夙愿和使命,“成为一流跨国企业”的他想要“为中国民营企业增一份光彩”。1978年之后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很多都因外部不确定性因素而纷纷倒下。王健林是硕果仅存的几人之一,也是尚未退出经营管理一线的企业家。在二十多年的创业生涯中,他亲身感受到民营企业地位的低下,不论是在政府官员面前,还是在巨无霸国有企业面前。王健林直言:“我想看看我们完全靠市场,能不能做出一个世界超一流的企业来。既是为中国企业争光,也是为民营企业正名。这是推动我一直不放弃发展、还在这么努力的原因。”对话篇“我依然有梦”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最近心情不错,在万达商业地产香港挂牌仪式上,主动做出敲钟的姿势让记者们“摆拍”,并不时摆出握拳或者竖大拇指的POSE,笑容也毫不掩饰地洋溢在往常不苟言笑的脸上。而在武汉记者会上,王健林更是畅言自己的梦想,这位不停“做梦”的企业家,一直用速度和激情勾勒着其麾下日益宏大的商业版图。记者在对话王健林的过程中,还原其“梦想帝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希望按图索骥,以此寻得“高大上”的符号叙事背后潜藏的内在纹理与脉络。始终如履薄冰《中国经营报》:万达重要的转型,似乎每一次都赶到节点上,这是怎么做到的?王健林:两方面结合。除了一定的远见外,还有我们自己总是处在一种如履薄冰的心态下,比如住宅做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说不行,老这么折腾,哪一天大连的市场垮了,我们弟兄怎么办呢,我们得走出去,于是1993年就到广州了。《中国经营报》:万达持续快速发展的诀窍有哪些?王健林:用三句话形容:一个是敢创新;一个是能执行,说到做到;第三个是注重企业文化,而且企业文化能够得到员工的认同。三大优势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竞争优势。《中国经营报》:目前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王健林:任何一个企业,内部最大的短板都在人才。这些年我们一直和猎头公司长期合作,但找来的人,虽然会是很高的级别,但并不见得能在某个岗位上得心应手。从大的方面而言,高速扩张的企业,最希望的是国家平稳,没有大的变动。而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希望收到的文件越少越好,如果收到,也最好都是积极鼓励的,最怕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全新转型在即《中国经营报》:2014年万达在文化产业、海外业务以及资本市场都取得重大进展,回顾这一年,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2015年又有怎样的计划?王健林:2014年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发展,万达广场超过100家,商业地产在香港上市,以及2014年进入电商的项目,这些注定了2014年是万达标志性的一年。2015年还是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万达连续九年保持了30%的增长,已经创造了奇迹。2015年还有很多的大项目,比如西双版纳投资160亿元的度假区,还有傣秀要开业,在国际上也会有一些大动作。《中国经营报》:万达多次强调转型发展,在“新常态”下未来转型的方向是什么?王健林:万达正在进行全新的转型。2014年以前,万达的主要收益还是来源于房地产,鉴于房地产的周期,我们认为高速发展的时期已经结束。基于多方面的要求考虑,万达还要进行全新转型,转型的方向是文化、旅游、金融、电商。我们有非常明确的计划,在2015年1月17日会正式宣布万达转型计划。《中国经营报》:你作为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对正在创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王健林:第一个建议是要敢创业。第二个要务实,结合自身的特点,实实在在地创业,切忌只按自己的想法,最好是能跟周边的指导老师、朋友聊聊。不要眼高手低,上来就想做一个大的项目,不要指望一创业就成首富。一定要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做自己熟悉的事情,不要好高骛远。创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不要怕,只要努力,成功离你不远。梦想依旧《中国经营报》:你已经到退休年龄,但现在还是充满活力和干劲,动力从哪里来?你现在还有未完成的梦想吗?王健林:确实有很多人退休了,但也有很多七八十岁的企业家一直在工作中,比如褚老(褚时健)、老柳大哥(柳传志)。其实这个是人生定位的问题。我还有梦想,我的梦想就是把万达带到世界,成为一流的跨国企业,总资产到1万亿元,收入到6000亿元,国外收入占比达到20%,到那一天我有可能就退休了。鉴于还没有达到我的目标,所以我还在身体力行地奋斗。我现在不是事无巨细都管,现在的任务是去设计创新产品,跟集团内几个研究院一起工作。2020年,我66岁,可能要退下来,从事扶贫方面的工作,这方面的事业还可以再做很长时间,至少再做20年。《中国经营报》:你怎样保持自我更新的能力?如何确保自己始终跟随时代潮流?王健林:学习能力主要看自己的主动性,时间像海绵,挤挤总是有的。我利用零散时间看书、上网。跟内部人、外部企业家、学者交流,我是很愿意交流的人,这会获得很多知识。几乎所有创意和设计会议我都参加。像做电商的大会议我参加至少10次以上。再比如汉秀,我至少参与了30次会议。像电影娱乐科技、设备研发都是一起讨论,这就是学习过程。见证篇王健林解说“钱经”地产行业总是习惯于推翻人们的常识,“供需决定价格”的理论在房地产市场失灵后,就连“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一民谚,也在这里变得不被买账了。潘石屹、冯仑等一干“地产明星”痛陈的房企资金链危局并没有换来期望中的救市政策,反而是相对低调的王健林与习惯唱衰房价的王石,暗中得到了政府的帮助——万科与万达悄然获得了央行“总对总授信”在房地产行业的试点资格。这是一项以企业与银行总行签订授信协议,取代全国分行信贷逐级审批的试点。当信贷紧缩令大多数房企苦不堪言之时,如是优惠,无疑是政府选定的“国家队”才能享有的特殊待遇。此时此刻,王健林多少有些“春风得意”——尽管万达集团IPO的进程还很不乐观。以信贷投放的方式选拔“地产国家队”,或许并非完全是由上而下的政府主观意志,但在各方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无论是王健林还是王石,都成为了事实上的受益者。
  • iPhone 7更多细节曝光 5288元起步价能接受吗?

    热点聚焦 2016-08-31
    导语:与过去传出的消息一样,iPhone确实将改为32GB容量起步,而iPhone 7的价格为5288元起。苹果已经宣布将于9月7日召开新品发布会,不出意外的话iPhone7和iPhone 7 Plus将会正式与我们见面。而现在,又有网友@The Malignant在推特上曝光了iPhone7和iPhone 7 Plus国行版本的售价,并且与过去传出的消息一样,确实将改为32GB容量起步,而iPhone 7的价格为5288元起,至于iPhone 7 Plus则为6088元起售。5288元起售此前曾经传出iPhone 7将由32GB容量起步,但在价格方面却是“加量不加价”,仍然维持iPhone 6s和iPhone 6s Plus价格的消息。而现在,这样的说法似乎得到了证实。根据网友@The Malignant在推特上曝光的iPhone7和iPhone 7 Plus国行版本的售价显示,iPhone 7和iPhone 7 Plus都将改为32GB容量起步,并提供128GB和256GB等容量版本选择。其中,32GB容量的iPhone 7售价为5288元,与前代iPhone 6s国行价格相同,而128GB和258GB的价格则为6088元和7088元;至于32GB容量的iPhone 7 Plus则与当初16GB版本iPhone 6s Plus一样为6088元,而128GB和256GB版本的价格则为6888元和7888元。此外,这位爆料者还表示iPhone 7能够原生支持Gif图片显示。贴纸泄密32GB版而在此前,网络上还曾经曝光过一张规格表,并显示一款未知设备将会拥有32GB和128 GBROM以及东芝提供的 256GB ROM。同时最新泄露的一张富士康贴纸,则似乎再次证实了iPhone 7或将由 32GB起步的传闻。具体来说,贴纸上很清晰的出现了白色版本的32GB存储容量标记,至于设备原型则为“1902 of 3000”,而原型的代号则为D10。而根据过去消息人士泄露的说法,今年的iPhone将有 D10 , D11和D12三种内部代号,而此次泄露的贴纸出现的原型型号D10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所指的便是iPhone 7,同时也证实了32GB容量确实存在,并且有可能是最低容量版本。型号首次曝光值得一提的是,还有网友在贴吧首次披露了iPhone 7和iPhone 7 Plus的手机型号分别为A1778和A1784,但消息的真实性尚未得到证实,同时目前也没有所谓iPhone 6SE的更多消息。目前,已经有iPhone 7和iPhone 7 Plus的相关规格出炉,分别配有4.7英寸和5.5英寸触控屏,同时后者还会首次搭载双摄像头和拥有3GB内存容量,都会配备A10处理器和M10协处理器。同时按照日本媒体Mac Otakara曝光的iPhone 7卡托显示,该机将拥有金色、玫瑰金、银色、深空灰和亮黑色等五种配色可选,预计将于9月16日正式开卖。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VR和电子商务要联姻 剁手党备好菜刀了吗?

    热点聚焦 2016-08-31
    导语:VR商务的萌芽和发展还需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昂贵的硬件配备、实体店的资金投入以及市场需求。近日,国外媒体撰文展望了VR商务的未来,文章指出VR技术有望融合实体零售和电子商务各自的优势,让购物体验获得进一步提升。前沿技术的进步让购物诱惑再升级,不知这对购物狂们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不过VR商务的萌芽和发展还需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昂贵的硬件配备、实体店的资金投入以及市场需求。站在最喜欢的服饰店中,环顾周围货架寻找中意的牛仔裤、衬衫和配饰。走到一排T恤前,找出最吸引眼球的一件,商店里刚好有你的尺寸,于是你把它放到购物篮中,走向收银员。在服饰店付钱后 ,你又分别去药店和面包店买药和新鲜出炉的、仍然微微热的面包。接着你把VR头盔从头上取下来,原来你正身处客厅,茶几上还有杯茶。实体店和电子商务之间的有趣媒介短短几年内或许将兴起上面描述的VR商务(Virtual reality commerce),这会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全新购物体验。目前而言,无论是VR技术还是大多数商店都无法提供这种体验,但与日俱增的兴趣表明,VR很快将发挥某种“中间地带”的作用,让人们既能享受电子商务的便利,又能兼顾实体零售的互动性和实体商品带来的愉悦感。VR商务有望克服实体购物和电子商务各自的主要局限。到实体店购买衣服鞋子等商品很费时。而且如果天气不好,下雨或刮大风了,这时候大家最不想出门买东西了。电子商务让人们在家中就能舒舒服服地买到东西,不过这和实体店购物还是存在很大区别,店里有热情的导购员,在一堆商品里慢慢逛,或许还能发现什么惊喜,这种感觉是网络购物无法提供的。VR商务将如何让实体购物和电子商务之间实现互补共赢呢?市场研究怎么说?国际市场研究机构Kantar Group旗下的坎塔零售(Kantar Retail)是致力于这一领域的杰出创新公司之一。坎塔零售的全球通信经理维多利亚-布拉德肖解释道,坎塔零售提供的市场研究服务有助于客户了解如何通过最佳的货架布局和商品摆放方案来吸引顾客的注意。他说,“无论是食品零售店、高端时装店还是快餐馆,我们能够虚拟化呈现任何空间或环境。时间和成本得到削减,百货商店与VR技术之间的融合把购物体验提升到了全新的水平,这带来了极大的竞争优势。”布拉德肖还预示了未来VR技术更为宽泛的潜在用途,“VR将进一步融入零售业的生态系统中,并在打造零售业的未来中扮演关键的推动作用。不过,未来人们是否会采纳使用VR头盔的购物方式,仍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购物者将完全接纳VR体验。无论是在家购物还是店中购物,如果VR技术的引入获得不错的反响,那么零售商应该牢牢把握良机推动VR和零售业的联姻。”目前来看,消费者显然对VR商务很有兴趣。自2014年,芝加哥公关公司Walker Sands每年都会通过调查美国消费者来制作名为《零售业未来》的报告,而2016年的年度报告中强调了VR商务的巨大潜力。5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期待将来VR能够影响他们的消费决定。三分之一表示,更愿意去提供VR体验的零售店购物。有趣的是,还有受访者表示,在VR技术的助攻下,他们购买某些商品的几率更大,其中衣服、电子产品、家居用品、奢侈品和书籍最受欢迎,也就是说,这些商品的零售店最适宜考虑引入VR技术。VR商务:现实还是幻觉?VR商务是否会成真?我们很快就能在卧室里体验VR商店了?VR能否提供介于实体店和电子商务之间的完美购物体验?2016年的《零售业未来》报告中,50%的受访者认为,未来VR不会影响到他们的购物体验。不过未来VR购物能否得到消费者青睐,还需时间的验证。若身处上世纪90年代,这些受访者或许对电子商务持有同样的否定态度,但后来电子商务还是大红大紫了。不过,VR商务仍然需克服许多障碍。硬件配备昂贵用户是否拥有高品质的VR头盔,很大程度会影响VR商务的体验。但目前大多数VR头盔都相当昂贵。零售商店的投入电子商务虽早已兴起,但大多数实体商店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成功打造出体验还算不错的在线购物商店。哪怕是现在,许多在线商店的体验也不尽人意。零售业本身利润空间就不大,VR商务需要投入大笔资金,这将是一大障碍。我们真的需要VR吗?电子商务让我们在吃午餐时就能订购到一本书或一件连衣裙,这是它的魅力所在——快捷、高效和便利。对于没有时间去逛实体店的人,在线购物商店可谓是及时雨。电子商务能够满足人们急切的实际需求。而VR商务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它至多让购物体验更加引人入胜。虽然听起来美好,但需求并不是那么强劲。现在要讨论未来VR商务能否变革购物体验,还为时过早。不过零售商将如何创新,消费者将如何适应,会是有趣的探讨方向。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