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健林自述创业故事,看中国首富如何成功创业

    热点聚焦 2016-05-18
                  为何辞官下海?我在经商前,15岁就当兵了,从军17年,做到团职干部,遇上中国百万大裁军,就转业到地方政府,当了两年办公室主任。这两段人生都还算成功:我做到团级职务时,不到30岁,很年轻,几十万部队当中最年轻的干部之一;到地方做官员,职务进步很快,很快做到办公室主任,但我在1988年断然辞官经商。具体两个原因:一是赶上经商热。1988年到1995年,很多人辞去原有职务“下海”了。如果没有当时的经商热潮,中国今天不会有这么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二是想改善个人的生活。我就觉得,别人能当万元户,我凭能力应该不止万元户。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第一个故事:第一桶金是这么来的      当时遇到的第一个创业难关,就是借钱。第二个难关是拿不到项目。      那时大陆还是“计划经济”,比较落后,拿项目也不仅要有钱,还得有“计划指标”,得出现在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指标名单上才行。      我只好找到大连一个老战友“借”一点指标,同时付出一点费用。他同意给我几万平米指标。但是拿了指标,还得去找当时的市领导批地。跑了左一遍,右一遍,没人理。市领导被我找烦了,出了一个题目:“你不是想开发吗?把市政府的北侧那块地给你”。      市政府是一个老建筑,很气派。但它的北侧居住区,房子差,设施差,一百多户人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厕所,被认为“有碍观瞻”,所以把这片地给我去干。可这个项目改造完,要1200块钱一平米的成本,我前面有三家国有公司都不肯干。因为大连市当时最好的房子只能卖到一千零几十块。      我坚持要干这个项目,公司里的很多同志反对。当时我们公司叫“西岗开发公司”,我就说:“开发公司,只有开才能发,你都不敢开怎么能发呢?”为了赚钱,得把这个房子卖到1500元一平米,后来我们动脑筋,推出来几条创新:      第一,当时大陆的房子没有明厅,一个小过道进去直接就是几间房。那好,我们做一个明厅;第二,当时房子没卫生间,县处级以上干部才允许配一间卫生间。我们没管那一套,每户都配了卫生间,还把木头窗换成了铝合金窗,再加一扇防盗门。房子推出来均价1580元每平米。1000多套房子一个月一扫光。就这样,万达就成为了大陆地区第一个闯入了“旧城改造”这一行业的公司;亿卓这一单使我们赚到了接近1000万元。就这样,我掘到第一桶金,找到了一个盈利的模式——旧城改造很有钱赚,别人不敢干,我敢,于是在大连就搞开了。第二个故事:9天9夜没睡觉      再给大家讲一个贷款的小故事。      初期创业,我接下了一个项目,这个工程当时政府干了一半,觉得费劲不愿意干了,转给我的。签完以后突然遇到全国“治理整顿”,贷款就更困难了。为了启动这个项目,我就要去找贷款,需要一笔2000万元的贷款,有土地做抵押,所有的手续都健全,但找了几十家银行,没有一家愿意贷给我。      因为这个项目是政府转给我的,他们觉得对不起我!所以政府开了一个会议,就指定当时某一家国有银行贷2000万给我做启动资金。这家银行答应了说“可以”,哎,我一听好事,那我就去找银行行长吧。前前后后找了50多次,每次都给我躲猫猫。我有时候一见到他了吧,他从后门就走了,我在走廊白站;有的时候在走廊里堵着他,他说“好好你这样,你下周二来吧、下周二来吧”;等我下周二去,他出差去了!等等。哎呀!当时就为了拿到这笔贷款,有的时候一去在那个走廊上(因为进不去办公室)一站就是一整天。我想银行八点半上班,我就八点去吧,站着。甚至站到下班六点也不出来。究竟行长是来了没来?还是不在?我也不知道,也没人愿意告诉我这个信息。当时站在走廊里面这种感觉,这种耻辱,我觉得太卑贱了嘛。      除了这家银行,我又去找了另外一家银行,贷款的时候这个人态度倒是不错,但也是不给我贷款。我为了堵到他,曾经跟一个哥们两个人就开车到他家楼下。我想,你总得回家吧?那我就在你门口候着;你早上总得要出门去上班,总是能碰到你吧?我俩就去在那儿蹲了一个晚上,在车里候着。反正深秋不是太冷,稍微冷了就开动发动机暖和一会儿,为了省点油过会儿再把它关掉。一直等到早上七八点也没见到人进去,也没见着人出来。第二天晚上我说再去堵吧,我这个哥们觉得忍受不了,他说太丢脸!无论如何也不能去了。我自己又去待了一个晚上。就是候不着,找不着这个人。其实不是找不着,是他不愿意见你,因为你是民营企业,那个时候民营企业不像今天这个地位。第二觉得你风险大,他不敢放贷给你。放给国有企业亏损了没了,他不承担什么责任;如果放给民营企业可能就要承担责任,我也理解他们。      在这种无论跑了多少趟都找不到办法的情况下,就有人给我出了一个主意说“干脆你就发一个债券”,但是你这得承诺回报,比如两年按照1.4倍,每年20%,1.4倍收回。没想到,推出来以后一抢而光,毕竟20%年回报还是很好的。这个方法真正解决了这个项目的难题,才把我们从濒临破产的边缘给拯救回来。      这中间其实还有个小的故事。我接的这个项目,可以说追悔莫及。当然后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把剩下的老百姓搬走了。但当时真是把我憋的够呛!在1993年初的一段时间,我九天九夜都没有睡着觉,什么安眠药,什么打针就是睡不着觉。到后期整个人都有点精神恍惚,失常了。第十天早上正开着会,“咣当”一头就昏迷在地了。我被紧急送到北京,还找了比较好的一个医院去治疗。我至今还记得那个神经内科的主任姓李的女士,一见我面:“没事,小伙子今晚就让你睡着”。我说你这么大本事?“你放心吧,我们高得很”。其实还是给我吃那些药,可能心理作用,也可能进到医院里了,安静了,我当天就睡着觉了。第三个故事:3年打了222场官司      在90年代的时候我们做住宅房地产做得还是不错了,但是有个问题刺激了我:我们公司有两个员工得了重病,一个得了癌症,一个得了肝病,每个员工花了一百多万治疗费。当时民营企业是不可以报销医药费的,你自己有钱你给他报销,没有钱你的员工可能就等死。那我们是花钱给他治疗了,但是也给我一个提醒:如果大量的员工都有了病,再往后发展一二十年大家岁数大了,这公司怎么办呢?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安全的、有长期现金流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们2000年决定转行去做商业地产,做不动产,做持有物业,不再搞单纯的住宅开发了。      做商业地产的时候,最早因为不懂,造一座楼,把底层商铺全部卖掉。在初期的三年当中,买了商铺的人经营不好,就来告我们,我前三年当了222回被告,虽然只输了两场官司,还是让整个公司疲于应付。成天在打官司,哪还有精力经营?客户就是这样,他的出租回报率没拿到理想中的10%、20%就来告我。如果输了,可能很多人就扯着横幅上街上去闹事。      所以我觉得这样不行,得研究新模式。怎么办?在创新中研究了一个办法:提出一个模式叫城市综合体。即做一个商业中心,商业中心旁边可能做写字楼,再做城市的商业街,再做一些公寓。把这些公寓、写字楼卖掉,现金流就有了。这样,就不用卖大楼里的商业铺位了,自己来经营,一下子生意就找到模式了。商业经营旺了,旁边的楼也升值了,现金流问题也解决了,万达从此走向了一条康庄大道。我自己创业初期的三点体会      第一点叫“敢闯敢试”。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一定要有梦想,有目标,敢去做。你去做起码有一半的机会,你不去做机会是零,所以我最近这些年在各地演讲,经常讲一句话:“什么清华大,北大,不如胆子大”。这个胆子大不是说让你乱干,但是得有勇气去闯,去试验!      第二是创新求变。你要成功,要想不断成功,或者还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一定要能够求变、求新,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不能做跟别人一样的事情。凡是跟别人做一样的事情,获得的肯定是平均利润率;只有做跟别人完全不一样的事,才获得超额利润。      2006年,万达刚进入中国电影产业。那个时候,大陆地区的所有票房加起来不到10亿人民币,公司同事们全部反对我,说10亿就算20%的利润,也才2亿的利润。每年要投3亿、4亿去做,怎么可能收得回来呢?全中国的利润都归你吗?      我说电影院对商业中心来说是不是必须需要?大家认为必须需要。现在又没有人愿意来做。做了挣不到钱,那怎么办呢?我跟大家讲现在只是8亿、10亿的市场,但如果我们带头来做,加一点促销,让那个行业有钱赚,可能会激励更多人来做,这个行业可能就做到80亿、800亿,就可能赚钱了。      所以我们就带头进入这个行业了,万达院线我总共投了6亿人民币。因为后期,有20个、30个影城以后,院线自己有现金流了,自己每年利润就可以支撑自己发展,不需要我再投资了。这个公司1月份上市,现在市值800多亿人民币。万达还有很多创新的东西,等着资本市场来检验。      第三是坚持到底。创业一开始可能新点子会比较多,但是这点子一开始可能不成熟。新的模式可能在试行当中会遇到困难,也可能会遇到挫折,没有实现你的预期目标。这时候怎么办呢?如果你经过分析认为自己路子是对的,就需要坚持。我经常讲一句话:过去讲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我不一样,我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我可能搭一个桥我就过去了;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我找个梯子我就爬过去了。      所有的创业,所有的科研,所有的运动,基本上都是二八定律,成功永远是20%以内,失败肯定是大多数。但是正因为有了10%、20%的成功,激励我们这些人希望成为那一个部分。先行者绝大部分会成为先烈,少部分才会成为先进,但是因为有成为先进的可能,所以就去奋斗!如果你有梦想,你就应该去努力,有目标就应该去奋斗,人生一定要给自己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大陆有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还有一句话: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如果你们想成功,就应该去创业。当然朝九晚五的规规矩矩的生活也是可以的,但那种人生不精彩。应该勇敢跨出这一步,勇敢地去创业,勇敢面对人生。不管是经商,不管做科研,绘画,总要给自己一个比较远大目标为之去奋斗。奋斗过了,达到了,那你就无悔这个人生。你奋斗过了没有达到,你的人生也不后悔!如果什么都没奋斗,什么理想都没有,平平淡淡过一生,这个人生对你来讲实在没有意义了。
  • 苹果10亿美元投滴滴的深层次动机

    热点聚焦 2016-05-18
                摘要:苹果10亿美元投资滴滴,可能是其回馈中国市场的一个举措,但这可能只是表面,深层次的动机可能是应对苹果市场份额的下滑。同时,投资还有助于为现金流找到出路,为公司脆弱的战略增加弹性。但也不能排除苹果此举可能与其互联网汽车战略有关。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5月13日出行服务商滴滴宣布获得了来自苹果公司的10亿美元战略投资。苹果CEO库克是这样解释这起投资的:“滴滴彰显了中国iOS开发者社群的锐意创新精神,滴滴打造的出行平台及其卓越的管理团队令人赞叹,我们期待支持滴滴的长期发展。”      这似乎暗示着,这起投资可能是苹果公司回馈中国市场的一个举措,中国是苹果产品最大的市场之一,但这可能只是表面,深层次的动机可能是应对苹果市场份额的下滑。根据凯度不久前的数据,今年初,苹果在全球一些主要市场的份额出现了自2014年以来的首次下滑,其中中国丢失最多,达到了3.2个百分点。      由于苹果长期无法在电视、汽车等与手机规模足够匹配的新市场获得突破,而这是市场的预期,现在其主要的压力都落到了增长高峰已过的手机市场。正是基于此,尹生在去年初的文章《苹果可能赚了现在,失去未来》中对苹果的投资者提出了警告,而之后苹果股价的走势基本反映了我的预测,从去年中以来,苹果的股价自高点已经跌掉30%以上。      尽管苹果推出了面向中端市场的iPhone SE,以延缓来自安卓手机的压力——其丢掉的份额主要都落入了安卓手中,相应地苹果全球最大市值科技公司的位置也被安卓系统的提供商谷歌拿走——但我认为很可能这仍然会无济于事,因为目前手机业的新增市场主要在中低端,而苹果如果想从中分一杯羹,就必须继续大幅降低其产品的价格水平,这可能涉及到苹果商业模式的变更,这种风险可能是库克不愿意冒的。      在那篇文章中,我认为苹果最近几年主要依靠财技在提高和维持股价,包括为此花掉了上千亿美元回购股票,这通常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该公司本该拿该笔钱投入到公司新增长点的开发,包括并购,比如之前一直有传言苹果可能收购特斯拉。      我一直的观点是,该公司的商业模式建立在完全封闭的系统内,而这使其显得非常脆弱,而通过外部收购或投资,讲师智库通常可以增加公司面对风险时的弹性。比如,雅虎曾经在主业看似牢固时投资了一大堆公司,包括在2005年投资了阿里巴巴,这些投资让它在主业衰退时得以继续维持不错的价值。考虑到科技界的变革和商业模式转变通常是如此难,这种外部投资的模式就变得更加有价值。      回到这次对滴滴的投资,我认为一方面可以起到巩固iOS开发者军心的作用——就像库克所说的——预期未来苹果可能还会增加对中国和全球iOS开发者的支持,同时这些投资还能帮助苹果分享成长,为其庞大的现金流寻找出路,如果考虑到将海外市场获得收入转回美国可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这种政策就更加有价值,它有助于向所在地政府传达这样的信息,即苹果会与当地一起成长,这对越来越充满监管的不确定性的中国市场尤为重要。      就滴滴这家公司而言,我认为考虑到这个市场拥有包括政府管制等在内的时空障碍,以及市场效率提升的巨大潜力,我认为该公司是新一批中国创业公司中,前景较为明朗者——在《互联网2015:诸神退位与白银时代》一文中我对此有较为详细分析——苹果投资它几乎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至于市场上有一种声音,就是苹果此举可能与其互联网汽车战略有关,我认为也不能排除这种考虑,用户使用场景这个环节是互联网汽车项目最可能被优先考虑的创新环节之一,虽然同为美国公司的Uber在这方面确实更为有实力,但考虑到该公司估值已经很高,而且Uber自身的野心可能妨碍与苹果的深度合作,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以及政府的支持,则提供了最佳试验场所。      这样看来,库克就是用10亿美元,试图向投资者、用户、中国政府、iOS开发者、滴滴同时示好。      Apple Pay也可能是可行的合作方向之一,只是不知道腾讯怎么看。相对而言我更期待汽车领域的合作,因为前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苹果的战略脆弱性。
  • 这俩帅哥让大学生放下手机重回课堂,然后他俩辍学了

    热点聚焦 2016-05-18
                2014年,米奇·加德纳和罗博·里查德森,北加州奇科大学的两名学生兼兄弟会成员,经常哥俩好地混在一起。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SYB讲师里查德森主修计算机科学,他发现自己在受某件事情的困扰。      用加德纳的话说:在课堂上的时候,同学们总是盯着自己的手机,发短信、刷脸书等等,就是没人听讲。      他俩对这问题讨论越多,就越反感这种行为。他们想:如果技术会导致手机上瘾,那也应该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他们弄了个名为Pocket Points的App——只要学生在课堂上不玩手机就能获得奖励。      采用“地理围栏”技术(圈定了校园的GPS“围栏”),该App能感知到学生何时进入了校园范围并自动锁定他身上的手机。当学生身处校园,只要手机上该应用开启/手机锁定,就能获得积分。而一旦离开校园范围,手机自动解锁,又可以欢乐地各种圈人了。      积分很有用,可以在当地商店兑换披萨、咖啡、酸奶等奖励。      奇科大学是他们的App首发的地方,几周之后,全校1/3的学生都在用它。      惊异于Pocket Points的反响,他们在大得多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也进行了推广。同样地,几周时间内,大约1/3的学生投入了该App的怀抱。      地方报纸为此写了篇报道。事情就是那么巧,奇科大学另一初创公司成功传奇——克里斯·弗里德兰(Chris Friedland),Build.com的CEO,看到了这篇文章。他同意约见两位初出茅庐的学生,而且非常喜欢他们和他们的App,不仅对此投资,还成为了他们的导师和一大助力。      加德纳说:“他真的真的超级忙,但总是会接我们的电话。”      有了弗里德兰的投资,两位小伙伴的事业开始腾飞。当到别的学校推广Pocket Points时,他们会利用Sigma Kai兄弟会的关系雇佣几个校园“大使”。这些大使四处宣传该App,促成本地业务开展。      该App如今已入驻100所学校,且采用率接近50%。      还有1200多家商店使用该Pocket Points对学生进行营销并提供积分兑换服务,比如棒约翰、必胜客、星巴克、坚宝果汁和一些LuLu之类的在线商店。      而两位创始人最近也刚筹到新一轮的150万美元资金。      辍学      今年1月,Pocket Points开始对店铺收取广告费,对在线商店收取联营费。仅仅几个月时间,收益就达到了每月5位数的健康值,且还在以逐月翻番的速率增长——虽然公司目前还没有盈利。      目前,该公司拥有20名全职员工。      因此,23岁的加德纳和21岁的理查德曼均辍学转去全职经营公司了。(至少暂时是离开学校了,他们办了休学,计划有朝一日还能重返学校完成学业。)他们的家人对此很不高兴,但两位创始人觉得自己面临的是“一生仅此一次”的机遇。而他们的投资人也警告说,兼顾学业和经营新兴初创App是不可能的。      目前为止,加德纳乐在其中,梦想推进扩张计划。      他说:“这个App带来的惊喜太多啦。我们想向更多的学校推介它。显然,全美国、全世界的学生都是我们的目标。我希望他们都装上Pocket Point。”
  • 微博Q1与阿里分手,因为阿里要收购新浪?

    热点聚焦 2016-05-18
                5月12日,新浪微博对外发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报。财报的最大看点是,新浪微博确认了与阿里巴巴的最终合作期限。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合作终止,阿里会收购新浪吗?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若在2016年1月,新浪不再持有新浪微博超50%的投票权,或不再拥有任命多数董事会成员的权利,或不再能控制新浪微博公司的发展,阿里巴巴就有权终止与新浪微博的战略联盟。但这篇文章随后在分析了微博的股权架构后,最终判断,“新浪仍牢控新浪微博的发展,并不存在阿里巴巴此前提出的终止合作的3个要素。”      截止到截止2016年3月31日,新浪持有新浪微博54.5%的股权,拥有78.3%投票权,阿里巴巴作为第二大股东,持有30.5%的股权,有14.6%投票权。新浪CEO曹国伟拥有1.4%的股权。      事实是,微博通过Q1财报确认,亿卓智库在2016年1月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已经终止。对照阿里此前推出的终止合作要素,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不久前“阿里即将收购新浪”的传言。      4月22日,《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发表分析文章称,“新浪可能会走上与雅虎一样的道路,整体或部分出售公司。考虑到新浪当前的低股价以及阿里在媒体领域的野心,阿里有可能放弃增持微博股份,直接廉价收购新浪。”      4月26日,传言被曹国伟否认。曹国伟说:“目前两部分业务一个增长缓慢,另一个增长迅速,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们会在资本市场寻求交易,但是目前,我们并没有任何此类计划。”      但好像,国内市场速来有“传言-否认-证实”的“传统”?      分手后,微博还能否增长?      此前外界对微博最大的疑虑就在于,没有阿里后,微博是否还能盈利?此前,阿里巴巴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已分别给新浪微博带来4913万美元、1.07亿美元、1.436亿美元收入,占微博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6%、32%、29%。      现在看,微博Q1财报成为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个有效数据。2016年1月,阿里为微博带来的营收是1110万美元,仅占微博Q1收入的9.30%,甚至少于微博自身的增值服务营收(2000万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微博Q1净营收仍实现了23.9%的同比增长,达到1.193亿美元。即使扣除这1110万美元,Q1收入也超过了1亿美元,相比2015年Q1的9630万美元增长12.4%。应该说,依靠着阿里输血,微博也的确增强了造血能力。      增长主要来自于重要帐户和中小企业的广告与营销收入。在阿里合作到期的背景下,这部分收入达到了881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仅为4470万美元,近乎翻番。微博的总广告客户数量为83.2万个,同比增长114%。      但随之发生的是,Q1成本和开支同比增长11.2%至1.121亿美元。      合作33个月,阿里共为微博带来3.11亿美元收入,虽然与微博在签署协议时预计的3.8亿收入有所差距,但基本完成了阿里“至少带来2.94亿美元”的承诺。      三年时间,微博不仅扭亏为盈,成功上市,也基本完成了从PC端向移动端的转型,它更值钱了。合作当时的32.56亿美元估值变成了Q1财报发布时的50亿美元市值。阿里的占股也从18%增加到30%以上。这真是一场精明的生意。      那么,如此精明的生意,又如此需要彼此,微博在阿里的移动社交版图中举足轻重,阿里对微博的盈利至关重要,怎么会说分手就分手呢?      除非……不是真“分手”。没准儿,正在各自盘算自己有什么嫁妆呢。5月12日,新浪微博对外发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报。财报的最大看点是,新浪微博确认了与阿里巴巴的最终合作期限。      合作终止,阿里会收购新浪吗?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若在2016年1月,新浪不再持有新浪微博超50%的投票权,或不再拥有任命多数董事会成员的权利,或不再能控制新浪微博公司的发展,阿里巴巴就有权终止与新浪微博的战略联盟。但这篇文章随后在分析了微博的股权架构后,最终判断,“新浪仍牢控新浪微博的发展,并不存在阿里巴巴此前提出的终止合作的3个要素。”      截止到截止2016年3月31日,新浪持有新浪微博54.5%的股权,拥有78.3%投票权,阿里巴巴作为第二大股东,持有30.5%的股权,有14.6%投票权。新浪CEO曹国伟拥有1.4%的股权。      事实是,微博通过Q1财报确认,在2016年1月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已经终止。对照阿里此前推出的终止合作要素,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不久前“阿里即将收购新浪”的传言。      4月22日,《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发表分析文章称,“新浪可能会走上与雅虎一样的道路,整体或部分出售公司。考虑到新浪当前的低股价以及阿里在媒体领域的野心,阿里有可能放弃增持微博股份,直接廉价收购新浪。”      4月26日,传言被曹国伟否认。曹国伟说:“目前两部分业务一个增长缓慢,另一个增长迅速,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们会在资本市场寻求交易,但是目前,我们并没有任何此类计划。”      但好像,国内市场速来有“传言-否认-证实”的“传统”?      分手后,微博还能否增长?      此前外界对微博最大的疑虑就在于,没有阿里后,微博是否还能盈利?此前,阿里巴巴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已分别给新浪微博带来4913万美元、1.07亿美元、1.436亿美元收入,占微博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6%、32%、29%。      现在看,微博Q1财报成为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个有效数据。2016年1月,阿里为微博带来的营收是1110万美元,仅占微博Q1收入的9.30%,甚至少于微博自身的增值服务营收(2000万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微博Q1净营收仍实现了23.9%的同比增长,达到1.193亿美元。即使扣除这1110万美元,Q1收入也超过了1亿美元,相比2015年Q1的9630万美元增长12.4%。应该说,依靠着阿里输血,微博也的确增强了造血能力。      增长主要来自于重要帐户和中小企业的广告与营销收入。在阿里合作到期的背景下,这部分收入达到了881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仅为4470万美元,近乎翻番。微博的总广告客户数量为83.2万个,同比增长114%。      但随之发生的是,Q1成本和开支同比增长11.2%至1.121亿美元。      合作33个月,阿里共为微博带来3.11亿美元收入,虽然与微博在签署协议时预计的3.8亿收入有所差距,但基本完成了阿里“至少带来2.94亿美元”的承诺。      三年时间,微博不仅扭亏为盈,成功上市,也基本完成了从PC端向移动端的转型,它更值钱了。合作当时的32.56亿美元估值变成了Q1财报发布时的50亿美元市值。阿里的占股也从18%增加到30%以上。这真是一场精明的生意。      那么,如此精明的生意,又如此需要彼此,微博在阿里的移动社交版图中举足轻重,阿里对微博的盈利至关重要,怎么会说分手就分手呢?      除非……不是真“分手”。没准儿,正在各自盘算自己有什么嫁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