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衡车被禁行: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路该怎么走?

    热点聚焦 2016-09-19
    导语:互联网巨头、创业公司乃至车企都想解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都不能让人满意。在北京酒仙桥上班的宋曼很无奈,骑电动滑板车上班的日子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为北京禁止电动平衡车之类的代步工具上路,被发现一次就要罚十块钱,躲了两次交警以后她觉得心累,又开始坐公交上班了。宋曼住在酒仙桥东北方向的草场地。从家到公司,她都绕不开酒仙桥路和酒仙桥北路交岔的大山子路口。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那是全北京最堵的地方之一,如果哪天你路过时没遭遇堵车,只能说运气不是一般的好。最近连滑板车也不能骑了,宋曼又回归到挤公交车上班的日子,短短的几公里路,花费一个小时,还要挤上挤下,她觉得也很心累。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尝试了火爆的摩拜单车。可是这几天,下班的时候找到一辆车太难,而且骑了一次之后,她还是准备继续坐公交。互联网巨头、创业公司乃至车企都想解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宋曼看来,依然都不能让人满意。如今,她又被赶回到拥挤的公交车上,和北京数百万上班族一起,在拥堵中一点一点向前挪动。绿色、智能、共享这些新概念,对她来说依然遥不可及。平衡车隐忧时间回到2015年,在那时电动平衡车还是被追捧的产品。平衡车厂商打出的宣传口号基本都包含炫酷、便携、速度快等关键词。在深圳和常州,非常多的中小电子厂和电机厂都靠为平衡车提供配件而取得较好的业绩。新浪科技在深圳走访过程中了解到,2015年的高峰期,电动平衡车的月出口量就超过200万台。然而,这种形势随着亚马逊等全面下架这类产品而改变。去年12月,因电动平衡车起火事故增多,亚马逊先后在英国、美国等地下架了所有来自中国的该类产品。今年3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也发出禁令,禁止进口侵犯产权专利的“某些个人交通工具”,国内十余家品牌平衡车均在禁售之列。除了国外的专利之争和禁售风波,国内的形势在今年也持续恶化。最近,上海和北京在相继出台规定,因为安全问题,禁止平衡车、滑板车这类交通工具上路行驶,违者将处以罚款。罚款金额虽然只有十元,交警也面临找零的尴尬,但也代表了官方对平衡车产品的态度。禁行的规定给了本来就不温不火的平衡车厂商当头一击。此前,这类产品虽然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上路行驶却很自由。如今,面对新的规定,很多平衡车企要么在改进产品,要么在考虑转型。来自常州的爱尔威就是其中一例。爱尔威市场部负责人王强告诉新浪科技,从去年开始,爱尔威就开始逐渐减少在平衡车这类产品上的投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开发电动助力车的项目上。王强称,电动平衡车的产品出发点是智能和便携。爱尔威此前对市场的预判是,在2到3年之后,随着市场推广和用户接受,这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自行车,成为新一代的短途出行工具。因为产品本身体积小、重量轻,可以带上公交、地铁,成为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神器。只是,最终的市场反应没有达到预期,也遭遇监管风险。在王强看来,电动平衡车或者滑板车在产品形态上还没有摆脱尴尬,主打的轻便能随身携带,但对消费者来说还是太重,说可以短途出行,但在续航和安全性上却遭遇瓶颈。目前来看,平衡车离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路还很远。这也成了爱尔威战略放弃平衡车产品线的原因之一。共享模式新启示如果说平衡车厂商还是单纯通过迭代交通工具来解决出行问题的话,互联网公司已经玩熟了共享模式。通过共享智能自行车,只需要找到一辆车,骑走他,最后把它停在目的地就可以。在这种思路下,用户不再需要拥有产品。最近摩拜单车、ofo小黄车等的火爆,都证明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庞大而且不能被忽视。然而从商业模式上来看,共享自行车能不能走到最后还需要时间验证。从目前来看,受到追捧的共享自行车依然暴露出很多问题。新浪科技此前采访过用户有关共享单车的问题,也得到过不是太好的反馈。比如自行车本身太重,缺乏友好的体验,很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更深层面上,也有投资人分析称,这种模式前期投入和运营成本过高,实现盈利遥遥无期。以一个成本问题为例,市面上很多的助力电单车售价在2000元上下,而某些共享单车成本据称已经接近3000元。共享模式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的转变。对于爱尔威这样的厂商来说,其实已经敲响了警钟。王强认为,如果共享模式行得通的话,消费者不买车,各种平衡车助力车的需求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这种想法可能只是一种无谓的担忧,却可以侧面说明这一市场已经成为了各方关注的重点。雅迪、小牛、小米、轻客等期望升级交通工具改变出行的公司和滴滴、摩拜这些互联网共享模式的公司正在从不同维度切入最后一公里的战争。作为相对传统的制造公司中的一员,王强从摩拜诞生之初就保持关注。在他眼里,不论是通过卖产品解决问题,还是通过共享产品来解决问题,都是商业模式的选择。而作为制造公司,最好的选择还是通过打造好的产品并尽可能降低成本,合理定价,提升销量获得更多利润。在未来,融合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好的产品交给优秀互联网公司来运营或许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王强说,在这个理想状态下,这个市场的参与方都能各自发挥特长。比如可以共享电动车,由电动车公司提供产品和售后,互联网公司进行运营,双方共同切入这个市场。对于宋曼而言,她并不关心有多少家企业正瞄准着上下班的路而在做着多么激烈的竞争,只希望有一个更舒服更快捷的通勤方式。改变这一切可能需要等到若干年之后,无人驾驶、人工智能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而现在,她还需要继续忍耐。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工信部发布VR白皮书:可用性差 对听觉、触觉关注少

    热点聚焦 2016-09-18
    导语:虚拟现实产业处于爆发前夕,即将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窗口期。互联网研究机构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56.6亿元,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550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的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近日发布《2016年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报告指出,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产业潜力巨大,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挑战。首先,硬件技术的局限。目前设备使用不便、效果不佳等问题仍然突出,硬件的处理速度远不能满足在虚拟世界中实时处理大量数据的需求。相关设备的价格也十分高昂,一个头盔式显示器加上主机的成本动辄上万元。其次,软件可用性差。受硬件局限性的影响,虚拟现实软件开发花费巨大且效果有限,相关的算法和理论也尚不成熟。在新型传感机理、集合与物理建模方法、高速图形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三维建模技术也需进一步完善。第三,应用领域有限。目前,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和高校科研,在教育、工业领域应用还远远不足,未来应努力在民用领域的不同行业发挥作用。第四,效果不够理想。在虚拟现实的感知方面,有关视觉合成方面的研究较多,对听觉、触觉关注较少,真实性、实时性不足,基于嗅觉、味觉的设备还没有实现商品化。此外,在交互效果方面,虚拟现实技术与人的自然交互不足,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方面的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报告指出,虚拟现实产业处于爆发前夕,即将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窗口期。互联网研究机构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56.6亿元,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550亿元。报告建议,我国应提前谋划布局做好顶层设计、推进产业化和行业应用、加强文化和品牌建设。‍‍‍‍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阿里巴巴市值登顶亚洲第一 再造几个“阿里巴巴”

    热点聚焦 2016-09-18
    导语:核心电商之外的三大板块,恰好体现了马云对阿里业务“履带式前进”的规划,即旗下业务轮流领跑。  北京时间9月17日下午消息,截至周五美股收盘,阿里巴巴集团(股票代码:BABA)在纽交所股价上涨0.18%,收盘价为104.64美元,市值约合2664.13亿美元。阿里巴巴就此登顶亚洲所有上市公司市值首位。十年布局,从核心电商,到支付与金融、大数据云计算、大文娱、智能物流网络,阿里在十年间“再造”了几个阿里巴巴。  从2017年第二财季财报的披露的数据可以分析看出,电商仍是阿里营收的大头,但其中最受投资人关注的是云计算、数字媒体和娱乐、创新项目被明确为“新三大引擎”。  核心电商之外的三大板块,恰好体现了马云对阿里业务“履带式前进”的规划,即旗下业务轮流领跑,按照计划:2017 ~2019年,当下已成600亿美元估值的蚂蚁金服领跑;2019 ~2021年则阿里云接棒;2021年~2024年,菜鸟将挑头。  “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屋顶”,阿里已超越电商公司的概念。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支付和金融、物流、大文娱、农村淘宝等一系列布局,阿里初步具备了向整个商业社会提供互联网基础设施,并以之升级整体商业形态的能力。  作为中国互联网版图的两极,阿里与腾讯正沿着两条迥然不同的道路前进。阿里着眼于商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而腾讯选择用最擅长的游戏业务完成在社交和媒体内容领域的变现。  腾讯二季度财报则以游戏收益最为瞩目,按照马化腾自己的说法:“布局全球手游,这是我们的主业”。其网络游戏收入增长32%至人民币171.24 亿元,是所有收入中占比最大的业务;手游的收入约为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4%,增速远超其他业务。  阿里把自己的未来定位为以大数据为核心驱动力和互联网商业构筑基础设施、并升级成为全球互联网商业形态的纯粹的互联网公司。  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今年9月初G20期间马云全力倡议的eWTP(全球电子商务平台)看出。eWTP最终被写进G20公报,WTO总干事阿泽维多特地造访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园区,当面向马云表达希望“携手努力”升级国际贸易规则。  按照马云的提法,阿里已将未来的目标着眼于全球:“为一千万家企业提供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为全世界创造一亿就业机会,为全世界二十亿消费者服务”。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钢琴黑”炒至2万 第二批苹果手机官网预购开启

    热点聚焦 2016-09-18
    导语:自本月9日苹果官网开放预购后,部分热门型号很快全线售罄,记者本周初在苹果官网看到提示,将于9月17日再次开放预购链接。随着苹果新一代机型的出炉,9日起苹果官网、天猫、苏宁、京东以及各大线上直营店、运营商都接踵推出预约渠道。昨天上午是iPhone 7及iPhone 7 plus 首发日,不少“果粉”一大清早便在各大线下门店排起了长龙,而三大运营商及各大线上平台的销售情况也堪称“火爆”。记者了解到,除了早前宣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售罄的7Plus,亮黑色和黑色的iPhone 7也相当抢手,而目前高配版“钢琴黑”黄牛价甚至已炒至2万余元。据透露,第二批苹果手机官网预购可能于今晨开启,有购买意向的消费者不妨多加留意。“果粉”7点多就来排队昨天是iPhone 7和iPhone 7 plus正式首发日。一大早,沪上各苹果旗舰店便迎来了大批冒雨前来的忠实“果粉”。记者上午9点来到位于环贸iapm的苹果店外看到,侧门入口处已围起数排隔离栏,消费者正有序排队等候,工作人员还在入口处不断提醒,持预约券的顾客方可购买,且建议预约时间不在当前半小时区间的顾客暂时先不要加入队伍。据了解,首发日当天苹果旗舰店提前2小时营业,早上8点第一批在官网上进行预约的消费者便可入内购机,而据工作人员介绍早在7点多,便有顾客前来排队等候。到上午10点,店外等候的顾客逐渐集聚起来,现场隔离栏不得不陆续加长,不过整体秩序较好。自本月9日苹果官网开放预购后,部分热门型号很快全线售罄,记者本周初在苹果官网看到提示,将于9月17日再次开放预购链接,而昨天中午,官网已显示“我们目前不再接受iPhone的预约购买,请在上午8:00以后再查看供应情况”。亮黑色新机炒到1.5万元作为本季苹果新机的全新配色,亮黑色和黑色无疑吸引了不少“果粉”的目光。记者在苹果官网看到,亮黑色的iPhone 7无论是128G的还是256G统一发货时间都为3-5周,而黑色的iPhone 7也没有办法即时发货,32G和256G的新机都需要等待2-3周,128G的则在1-2周之后发货。而亮黑色的7plus则是直接将发货时间显示为11月。物以稀为贵,每次苹果手机推出新色都会成为各路黄牛的主要目标,昨天在苹果旗舰店外“蹲点”的黄牛告诉记者,根据颜色、型号、容量的不同,买入、卖出价格都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新的‘钢琴黑’,有人加价一万五收呢。”而从网上流传的黄牛报价表来看,iPhone 7 Plus 32GB金、粉色溢价均超过1000元,128GB 则超过1500元,而亮黑色的128GB版黄牛价已高达1.5万元左右,256GB更是达到2.1万元。从往年苹果新机发售的情况来看,由于前期产能和营销策略的因素,不同渠道容易出现热门款式遭遇加价炒作的热潮。然而一般来说,一旦过了“高烧”期,产品价格又会很快恢复到普通市场价格,有购机意愿的消费者不妨再多一些耐心。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